《湘超!湘潮!》爆火背后:长沙学院音乐产教融合的“出圈”实验
发布时间:2025-09-12 17:52:27 浏览量:2
“湘超湘潮!势不可挡,让汗水致敬青春力量,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模样!”这段激昂的旋律近期响彻三湘四水,成为湖南足球新赛季的主题曲。近日,由长沙学院音乐学院创作的《湘超!湘潮!》正式出炉!
这首作品的“出圈”并非偶然,而是长沙学院音乐学院多年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课程改革的一次集中爆发。
三天打造一首省足协主题曲
“湘超”开幕前,湖南省足协向长沙学院发出邀请,希望为即将开幕的“湘超”联赛创作一首加油曲。接到这个任务后,曾小海老师立即组建了师生创作团队。
“时间非常紧张,从接到任务到交稿只有三天时间。”曾小海回忆道。作词夏沫老师连夜研读“湘超”联赛资料,从湖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中汲取灵感,将“湘江奔流”、“火红辣椒”、“绿茵赛场”等湖湘元素融入歌词。曾小海则在旋律创作中巧妙融合了进行曲的铿锵节奏与流行音乐的动感旋律,创作出既庄重又充满青春气息的曲调。
录制环节更是展现了产教融合的优势。学生们在合作企业的专业录音棚中完成了排练、编曲、录制和混音工作,企业导师现场指导,确保了作品的专业品质。从作词、作曲到编曲、录制、出品,全部流程仅用72小时就高质量完成,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长大速度”。
真实项目驱动的教学改革
《湘超!湘潮!》的成功只是长沙学院音乐学院产教融合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学院通过引入真实项目,彻底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
在曾小海老师主持的《旋律写作基础》课程中,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作业,而是直接参与来自行业的真实创作任务。学院与马栏山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鹭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了“企业出题、师生解题、市场验题”的教学模式。
今年暑期,曾小海带领学生团队承接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民进中央宣传部重点歌曲《正道同行》的创作任务。该项目尝试引入了各类AI辅助工具参与创作的全流程,大幅提升了创作效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先进创作工具,更培养了他们的艺术判断力和创作能力。最终作品获得了长沙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张音悦“技术赋能不失艺术温度”的高度评价。
产教融合培育新时代音乐人才
长沙学院音乐学院的产教融合实践,构建了“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多方联动的育人机制,让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学生团队进入企业,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课程考核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旋律写作基础》课程采用过程与成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旋律创作占40%,AI工具运用占30%,编曲与制作占20%,团队协作与创新占10%。企业导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评分,重点考察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在真实项目中锤炼了专业技能,积累了实践经验,提升了综合素养。不少学生作品被实际采用,甚至申请了版权存证,真正实现了从“会作曲”到“能创作”的跨越。
湖湘精神的文化表达
《湘超!湘潮!》之所以能够引发共鸣,不仅在于其激昂的旋律,更在于它深刻传达了湖湘文化的精髓。歌曲中将“湘江奔流”、“辣椒火热”等湖湘意象与足球运动的激情完美结合,唱出了湖南人“敢为人先、勇于拼搏”的精神特质。
“我们在创作时,想要表达的不仅是足球比赛的激情,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曾小海表示,“歌词中‘湘江奔流汇聚梦想’象征着湖南人海纳百川的胸怀,‘火红的辣椒胸口燃烧’则代表着湖南人火热的情感和拼搏的精神。”
这种扎根地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的创作理念,正是长沙学院音乐学院产教融合实践的深层追求。通过音乐创作,学生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增强了对湖湘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地方高校的“出圈”实验
《湘超!湘潮!》的爆火,为地方高校的产教融合提供了成功范本。长沙学院音乐学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动课程重构、拥抱技术变革,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之路。
这条道路的核心在于打破校园与行业的壁垒,让教学过程与创作实践深度融合。企业真实项目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在实战中提升能力;行业专家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业界动态和技术前沿;先进工具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音乐制作的最新方法。
随着更多像《湘超!湘潮!》《正道同行》作品的不断涌现,长沙学院音乐学院正在用旋律书写着新时代音乐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