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我的父亲我的桥》升级公演,高埗大桥精神照见新时代奋斗路
发布时间:2025-09-28 15:45:40 浏览量:2
灯光渐亮,水乡风情的舞台布景缓缓铺开,一句 “咱就要敢为天下先,让这座桥改变生活” 的台词掷地有声。9月26日,历经打磨升级的原创舞台剧《我的父亲我的桥》在高埗影剧院演出,以文艺之名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让“敢为人先”的高埗大桥精神在新时代再度激荡人心。
舞台剧《我的父亲我的桥》演出现场
作为首部讲述全国第一座“农民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桥梁故事的作品,该剧自2024年首演后便收获广泛好评。此次升级归来,不仅吸纳了本土文艺爱好者加入演员阵容,更新增细节场景让剧情愈发饱满,将改革开放初期高埗人民在交通闭塞中突围、集资建桥的热血历程娓娓道来。公演特别设置企业各界专场与师生青年专场,市镇领导干部、青年党员、高层次人才、师生代表及村民群众等齐聚一堂,共同赴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之约。
舞台上,光与影交织间,大学生莫水生一家的命运转折与建桥工程的攻坚克难相互交织,观众们仿佛穿越回那个激情炽热的年代,真切触摸到高埗人民不畏艰难的闯劲与众志成城的情怀。当 “这就是东莞人的精神,别人不敢想的我们敢想,别人不敢干的我们敢干” 的台词响起时,现场响起的掌声久久不息。
市民现场打卡
“大桥精神激励着我们在这片热土上奉献青春。” 全国劳动模范、陆逊梯卡华宏(东莞)眼镜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韩裕生表示,这种创新共建精神也在企业中激励着员工为高埗发展发力。
莞城街道高层次人才廖丽君则从剧中看到了合作的可能:“高埗的韧劲令人动容,作为医疗从业者,希望能在人才培养上携手助力产业发展。”
对青年干部詹康而言,剧中精神与当下工作形成了共鸣:“集资建桥的开拓精神和‘百千万工程’的目标高度契合,我们要把这种创新思维融入实际工作。”
教育工作者罗惠琼已开始规划传承路径:“要通过课堂让孩子们读懂奋斗故事,让精神财富焕发新生。”
15岁的低涌中学学生罗钰琳则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大桥不只是建筑,更是精神丰碑,今后我也要勇于挑战困难。”
下江城村村民赵玉珍望着舞台,感慨万千:“当年的桥改变了命运,如今更多的桥让高埗越来越好,引来企业和人才,日子越过越红火。”
高埗大桥(旧址)
这座被搬上舞台的高埗大桥(旧址),不仅是一座物理桥梁,更是东莞改革开放的鲜活见证。此次《我的父亲我的桥》的演出,正是高埗镇 “桥见高埗” 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高埗以 “五个一” 工程为抓手,通过舞台剧、书籍、展馆等多元载体,让桥梁背后的改革精神持续传承。
人民日报报道高埗大桥建桥创举
文|姚梓婷
图|高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