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音乐行业分析:寡头竞争下的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5-09-29 11:58:35  浏览量:1

1.1 全球在线音乐市场:Spotify 领跑,区域分化加剧

Spotify 领跑全球,主导欧区,三分美区

全球在线音乐流媒体市场已形成寡头竞争格局:Spotify 领先全球,依靠其生态与内容优势维持龙头地位; Apple Music、Amazon Music 与 YouTube Music 等依托各自生态体系展开竞争;中国市场则呈现独立体系,由腾 讯音乐主导。未来行业竞争将聚焦在内容创新、用户转化效率与生态绑定能力的演进。 全球音乐流媒体市场呈现高度集中格局,截至 2025 年,Spotify 以 31.7%的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一,领先优 势显著。腾讯音乐以 14.4%的份额位列第二,其用户主要集中于中国市场;紧随其后的是 Apple Music(12.6%)、 Amazon Music(11.1%)、YouTube Music(9.7%)、网易云音乐(6.7%)、Yandex(3.4%)和 Deezer(1.3%)。

区域市场表现呈现明显分化,Spotify 主导欧洲,美国市场 Spotify、Apple Music、Amazon Music 三足鼎 立,中国市场则形成相对独立的竞争生态。在欧洲市场,Spotify 以约 56%的市占率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是该地 区的绝对头部,远超其他竞争者;在美国市场,形成以 Spotify(36%)、Apple Music(30.7%)、Amazon Music (23.8%)为核心的三强格局,三者合计占据近九成市场,竞争格外激烈,平台间差距不断缩小;而在中国市场,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整体市场份额约 70%,覆盖 QQ 音乐、酷狗、酷我等子品牌; 网易云音乐则凭借社区文化与中长尾内容吸引特定用户群体,市占率约 40%。

全球头部平台对比:Spotify“免费+付费”、Apple 全付费、Amazon 捆绑

Spotify 是全球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流媒体平台,采用免费+广告与付费订阅双模式,结合强大的个性 化推荐算法、博客内容和“AI DJ”等创新功能,显著提升了用户粘性。截至 2025 年 Q1,Spotify 的月活跃用户 (MAU)达到约 6.78亿,其中 2.68亿为付费用户,订阅用户分布在全球 184 个市场,全球平均付费率约为39.53%,ARPPU 约为 5.10 美元。

Apple Music 是 Apple 旗下的音乐服务平台,采用全付费订阅模式,深度融入 Apple 生态系统,凭借高音 质、空间音频以及独家内容如 Apple Radio 吸引忠实用户。截至 2025 年 Q1,Apple Music 的月活跃用户(MAU) 约为 1 亿,付费用户约为 9500 万,付费率达到 95%,月度 ARPPU 约为$7 上下,远高于 Spotify 和 Amazon,体 现了其高粘性和高端用户定位。 Amazon Music 通过 Amazon Prime 构建“软捆绑+独立付费”双轨订阅体系,提供 Prime Music(免费)和 Amazon Music Unlimited(付费),适合轻度听众和 Prime 用户。其特色在于与家庭影音和电视盒子联动,提 供超高音质。截至 2025 年 Q1,Amazon Music 的用户约为 8000 万,其中大多数为 Prime 会员的免费用户,独 立付费用户约 2800 万,付费率为 35%。由于用户多来自 Prime 捆绑,月度 ARPU 估算为$4.08,低于主流平台。

1.2 Spotify 的发展历程及商业模式演变:从扩张到盈利的战略转折

从免费到付费:全球扩张、多元内容与高端化转型

自 2008 年上线以来,Spotify 经历了“创立试水—全球扩张—高速增长—多元内容—盈利转折”五大阶段 演进。用户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 2015 年约 2000 万付费用户到 2017 年的 5000 万,2025 年 Q1 已达到 2.68 亿;同期月活跃用户从 1.4 亿扩张至目前的 6.78 亿。付费率也由早期不足 20%提升至接近 40%。商业模式也在 不断深化,从最初的“免费+订阅”双轨制,逐步扩展至广告、播客、有声书和超级会员,构建出多元化内容生 态与更稳定的收入结构。2018 年 Spotify 成功上市,2024 年则首次实现全年盈利,标志着其从“规模换增长” 进入“盈利+高端化”的新阶段。总体来看,Spotify 的发展逻辑经历了从用户量的爆发式扩张,到内容和功能 的多元化拓展,再到通过提价、分层产品和成本优化实现盈利与现金流转正的演进,逐步完成了从一家音乐流 媒体公司向综合音频平台的转型升级。 创立与初步构想:2008 年,Spotify 在瑞典推出,初期采用邀请制,提供免费和付费订阅服务,免费用户需 忍受广告,而付费用户则可享受无广告、离线播放等特权。这个阶段的核心在于解决版权问题,通过与唱片公 司达成协议,确保了大量音乐内容的合法性。

全球扩张与版权谈判:2009 至 2014 年间,Spotify 完成了从区域性平台向全球化平台的关键转型,这一过 程伴随着快速的国际扩张与复杂的版权博弈。2009 年,Spotify 首次在英国上线;2011 年进入美国市场时,通 过免费试听期迅速吸引大量用户。此后,平台加速进入德国、墨西哥、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新兴市场,全球布 局初具雏形。在版权层面,Spotify 的授权模式由区域试水逐步走向全球铺开:早期在欧洲签署短期授权协议, 以快速积累曲库资源;2011 年为进入美国,与“三大唱片”和大量独立厂牌达成“股权换授权”的合作,并接受免 费用户播放时长与次数限制;2013 年起,又通过与 Merlin Network 的全球协议整合长尾音乐版权,进一步丰富 内容结构并提升多元化用户的留存率。 版权模式变动、产品优化及上市:2015 至 2017 年间,Spotify 进入用户高速增长期,付费用户规模由 2,000 万跃升至 5,000 万,月活跃用户(MAU)达到 1.4 亿,进一步巩固了其全球市场领导地位。此期间,Spotify 与 主要唱片公司深化合作,采用“最低付款+收入分成”的版权模式,以确保核心曲库的持续供应并稳定内容优势。 同时,平台不断打磨产品功能,推出“每周发现”和“新歌雷达”等个性化推荐服务,大幅优化用户的音乐体验。 凭借全球扩张、版权保障和产品创新的协同推动,Spotify 不断壮大,2018 年,Spotify 以直接上市的方式登陆纽 约证券交易所,首日市值约 265 亿美元。

进军播客与平台转型:2019 年起,Spotify 开始加大在播客领域的布局,标志着其从音乐流媒体平台向综 合内容平台的转型。通过收购 Gimlet Media、Anchor 和 Parcast 等播客公司,Spotify 不仅增加了播客内容的供 应,还开始吸引内容创作者和品牌广告的注意。这一转型帮助 Spotify 不仅拓展了用户的内容消费场景,还在商 业化方面开启了新的收入来源。此外,Spotify 还推出了与视频和直播相关的功能,并通过与明星和知名播客创 作者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平台的用户粘性和广告收入潜力。2022 年,Spotify 收购 Findaway 并上线有声书, 从“音乐流媒体”正式转为“全音频”,这个阶段的核心在于推动平台内容多元化,以巩固其在竞争日益激烈 的流媒体市场中的领导地位。 盈利转折与高端化:2024 年,Spotify 首次实现完整财年的盈利,得益于裁员、提高老歌分发权重等成本 结构优化及全球范围的订阅费上调,成功完成从长期亏损到盈利的转折。此后,公司着手推出“超级会员”计划, 引入高保真音质、专属内容及个性化功能,锁定并吸引更高端的付费用户群体。同时,广告业务也通过规模扩 张与精准化运营实现增长,进一步提升了平台的商业化能力。总体来看,自 2023 年以来,Spotify 在多年用户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进入了“内容精耕+高端化+盈利优化”的战略升级期,依托庞大的用户基盘,通过提价、产 品分层、版权策略优化与成本管控,将增长红利转化为稳定且可持续的自由现金流与盈利能力。

财务表现与盈利结构:订阅驱动为主,广告与成本优化助力盈利

收入与用户增长:公司收入主要来自两大业务——会员和广告(订阅会员占比收入 88%,广告占比 12%), 2024 年,Spotify 实现总营收 157 亿欧元,同比增长 18.3%,其中核心的订阅服务(Premium)收入约为 138 亿 欧元,同比增长 19.5%,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付费用户数的提升(+11.4%至 2.63 亿)及 ARPPU 的提升,继续 作为平台的主要增长引擎。广告(Ad-Supported)业务收入占比约 12%,共 18.5 亿欧元,同比增长 10.3%,得 益于音乐和播客广告需求回暖以及广告定向能力的增强。

盈利能力显著提升,2025 年 Q2 毛利率为 31.5%,同比上升约 4pct,反映了内容成本占比下降及收入结构 优化的成果。其中,付费会员毛利率达 33.5%,同比提升 4pct;广告收入毛利率为 15.3%,同比提高 9pct;运营 利润达到约 4.06 亿欧元,创下历史季度新高。

在成本与支出方面,Spotify 最重要的支出仍然是销售成本,主要包括与内容流媒体相关的版税和分发成本。 可变费用包括唱片公司费用和应用商店费用。与 Spotify 运营和产品开发相关的实际费用很少。此外,上下游运 营杠杆都很高。这使得获取市场份额和强化护城河对于 Spotify 在供应链中获得议价能力极其重要 公司通过捆绑会员+扩充内容生态+调整歌曲分发权重降低分账成本,提升盈利能力。版权成本包括给予词 曲作者的著作权分成和给予唱片公司的录音权分成,其中著作权分成由行业协会规定,公司的操作空间有限, 但录音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控制: 1) 通过增加老歌流量分发权重、扶持独立音乐人,可增强公司在三大中的议价能力从而降低综合分账成 本;2) 在会员权益中捆绑有声读物,从而降低音乐版权的分成比例。自 2024 年 3 月 Spotify 把其高级订阅服 务的价格从 9.99 美元提高到 10.99 美元 并且在美国每月套餐中新增 15 小时有声书服务。因此对于高 级订阅用户的音乐播放,公司有资格向词曲作者支付更低版税率 。据 Billboard 的测算,仅考虑高级 订阅服务,在捆绑政策生效的前 12 个月里 Spotify 预计将向词曲作者和唱片公司少支付约 1 亿美元; 另一方面,Spotify 从纯音频平台向音视频多内容平台转型,包括有声书、播客等内容、视频播客等内容,进一 步加强平台议价权。

内容成本结构继续优化,广告支持模式的内容成本为 3.55 亿欧元,同比下降 2%;运营费用也有所压缩, 总支出约 8.17 亿欧元,同比下降约 3%;其中研发费用约 3.70 亿欧元,占总收入比例降至 9%;销售与营销费用 约 3.10 亿欧元,占总收入比例为 7%。而 Premium服务内容成本(版权费用)增至约 2.50 亿欧元,同比上涨 11%。 总体来看,2025Q2 Spotify 在内容与版权成本依然较高的前提下,通过运营费用的优化与成本结构调整(尤其人 员与营销精简)实现整体支出收紧,保障了整体盈利能力。

用户侧,整体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月活跃用户(MAU)达到 6.78 亿(同比+10%),付费用户达 2.68 亿(同 比+12%),近期付费转化效率持续改善。订阅用户增长主要来自非欧美国家,Q2 付费用户数环比增加 800 万, 增长主要来自拉美和欧洲,拉美/欧洲/北美/其他国家分别增长 240 /220/160/180 万。

Spotify 在非欧美国家扩张导致付费率整体下滑,2024 年起企稳回升,各地区付费率水平有所分化。分地 区看,2025Q2 Spotify 在北美/欧洲/拉美/其他地区付费率分别为 59.4%/56.6%/42.8%/16.1%,欧洲与北美在人群 付费意愿强、 平台流量稳定、以及竞争格局稳定的大背景下付费率较高且趋势稳定维持在 55%-60%区间,拉 美地在 40%左右波动,其他地区由于进入时间晚、用户付费能力低、着重做用户规模等因素付费率有所下滑, 目前在 16%。

2.1 市场格局:用户增长趋缓,竞争重心转向付费价值

中国在线音乐市场中,用户规模波动,但总体维持高位,主要是存量博弈:2020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中 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在 6.58–7.48 亿之间波动,始终保持在网民总数的 64–71%区间。2021 年用户规模达到峰值 7.29 亿,渗透率达 70.7%,随后在 2022 年出现明显回落,降至 64.1%,主要受短视频等泛娱乐平台的音乐使用 分流影响。2023–2024 年用户规模恢复增长,2024 年创下近五年新高(7.48 亿),但 2025 年上半年略有回落至 7.24 亿。整体而言,市场新增用户空间有限,行业竞争焦点正从“拉新”转向“提升付费率与 ARPPU”。

中国在线音乐市场呈现稳定的“寡头”格局,竞争格局较海外更好,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及汽水音乐的总 用户规模大约为 7:3:1,付费用户则约为 20:7:1。腾讯音乐凭借 QQ 音乐、酷狗、酷我三大平台在订阅规 模、曲库资源和多元场景上保持领先,市场占有率约 69%,付费用户超 1.2 亿,订阅收入持续高增;网易云音 乐则依托社区氛围、歌单文化及中长尾内容优势稳居第二,市场占有率约为 19%,会员业务是其核心增长引擎。 除寡头外,咪咕音乐、汽水音乐等在版权分发与内容宣发端具备一定影响力,但在订阅渗透率和付费体量上仍 难以撼动前两者的主导地位。

腾讯音乐在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的市占率继续稳居第一,保持了行业领跑优势,处于不断提升付费用户数量 及 ARPPU 的阶段。2025 年 Q1,其在线音乐月活跃用户(MAU)达到 5.55 亿,尽管同比略有下滑(-4%), 但付费用户规模逆势增长至 1.229 亿,同比提升 8.3%,付费渗透率持续提高。 音乐订阅收入达到人民币 42 亿元,同比增长 16.6%,订阅业务稳健扩张。同期,单用户平均月收入(ARPPU) 提升至人民币 11.4 元,同比增长 7.5%,在用户基数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平台正通过提升单用户价值来驱动收入 增长。公司在财报中强调,将继续依托高阶会员权益——包括高解析音质、跨平台使用权、会员捆绑优惠等—— 推动 SVIP 渗透率的提升,并通过差异化权益组合进一步抬升 ARPPU,从而巩固其在订阅收入和盈利能力上的 领先地位。 网易云音乐则位居第二,正处于不断提高付费用户量的阶段。2025 年Q1 公司总营业收入为人民币 19亿元, 同比下降约 8.4%;运营成本为人民币 11.76 亿元,同比下降 6.6%;毛利为人民币 6.83 亿元,毛利率 36.8%,较 去年同期的 37.9%略有下降。整体来看,公司营收和毛利率均出现下滑,反映在社交娱乐和市场环境变化等因 素影响下,业务仍承受一定压力。但从核心音乐订阅业务看,云音乐的付费用户数和渗透率仍在快速提升通道 内(刨除 88VIP 会员部分,云音乐的付费用户渗透率仍然显著低于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 MAU 约 2 亿、付 费用户数约 6500 万及 ARPPU 约 6.8 元,均显著低于腾讯音乐。

腾讯系 DAU 此前持续回落,近期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引入长音频用户,后续有望通过内容撬动流量杠 杆。网易云音乐 DAU 较为稳定,2024 年云音乐 DAU 达 1752 万(yoy-4%),25H1 DAU 达 1701 万。随着抖音 给予汽水音乐流量入口,汽水实现了在音乐赛道的弯道超车:2024 年字节系音乐整体 DAU 达 2387 万(超越网 易云音乐)yoy+140%。25H1 DAU 达 3994 万(yoy+100%)。

字节旗下汽水音乐和番茄畅听音乐版均实现快速增长(番茄畅听音乐版主打广场舞标签,具备显著差异性), 其中,汽水音乐 DAU 已在 2024 年年中超越云音乐。腾讯系音乐中酷狗音乐及酷我音乐用户有所下滑。

2.2 主要玩家:腾讯音乐寡头主导,多元平台差异化竞争

腾讯音乐以多 App矩阵和多终端场景覆盖广泛用户,凭借完整曲库、分层会员体系与多元内容生态,结合 社区互动与长音频布局,在在线音乐订阅为核心的多元变现模式下稳居中国市场龙头。依托 QQ 音乐、酷狗音 乐、酷我音乐等多 App 矩阵覆盖更广泛人群,并延伸至移动端、车载、智能设备等多终端场景,形成强用户触 达能力。平台曲库完整,既有国际“三大唱片”等头部版权,也兼顾大众向与中长尾内容;会员体系分层(如豪 华/超级 VIP)叠加多元权益推动 ARPPU 提升。社区运营侧重粉丝互动、榜单活动及 K 歌、直播、话题挑战等 玩法,结合歌单与关注关系增强用户迁移成本;长音频领域则依托懒人听书、播客、电台等补齐生态,并通过 收购喜马拉雅进一步布局。商业模式以在线音乐订阅为基本盘,辅以广告、数字专辑与周边销售,以及社交娱 乐(直播、在线唱歌,受监管影响有所收缩)等多元收入,同时通过多元内容布局分散并优化版权成本,巩固 其用户规模与盈利能力的行业领先地位。

网易云音乐以“歌单文化+独立音乐人+每日推荐/私人 FM算法”为核心特色,突出个性化内容分发,在版权 环境常态化后不断完善曲库结构。平台社区属性鲜明,依托评论区、云村话题与笔记等功能,营造“听-评-分享” 的高黏性互动场景,强化用户情绪表达与粉丝交流。长音频方面,以互动电台和直播为主要形式,播客与有声 书作为内容补充存在。商业上,网易云音乐在保持社区文化与差异化音乐生态的同时,持续优化会员结构并提 升 ARPPU,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强化用户价值与商业化能力。

汽水音乐定位为“短视频-音乐”宣发与分发的前台,依托话题挑战、合拍跟唱、二创翻拍及直播 K 歌等互 动机制,显著提升曲目曝光度与破圈传播效率,并将流量反哺至音乐平台以促成消费转化。平台重视创作者生 态建设与原创音乐人扶持,形成高活跃度的内容生产体系;长音频、播客和有声书并非业务重点,商业化模式 以流量广告和付费增值服务为主,突出短视频与音乐内容的联动变现能力。

3.1 版权政策与市场演进:从独家垄断到共享共生,2021-2022 年是核心拐点

2015 年,版权整顿元年,开启正版化进程: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 音乐作品的通知》,要求各平台下架未经授权的音乐作品,标志着“版权免费时代”终结。此后,腾讯音乐、网 易云、虾米等平台开始大规模采购正版版权资源,版权逐步成为核心竞争力。 2016–2020 年,独家版权盛行,内容垄断成型:在政策真空期内,腾讯音乐通过与环球、索尼、华纳三大 唱片公司签署排他协议,高价获得大量头部内容版权(如周杰伦、五月天、K-pop 等),并通过二次授权方式 让竞争对手依赖其曲库,造成版权资源高度集中,网易云音乐的大部分音乐都来自腾讯音乐等公司的转授权需 要向其支付许可费用 。

2021 年 7 月,反垄断正式介入,独家协议被叫停: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腾讯音乐作出行政处罚,认定其通 过与三大唱片签署独家协议构成不正当竞争,责令其在 30 天内解除独家音乐版权协议,并不得再签署排他性协 议。这一事件标志着“独家版权时代”正式终结,版权进入“非独家共享+窗口期优先”的新阶段。2022 年 6 月《反 垄断法》修订,正式标志着国内独家音乐版权时代结束。

3.2 反垄断政策后行业变化: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规模再平衡,回归音乐主业

2021 年后版权回流情况:反垄断政策落地后,网易云音乐陆续通过直签合作恢复头部艺人版权:2021 年 8 月与华纳音乐达成合作,全面恢复林俊杰等艺人曲库;2021 年 11 月与香港英皇娱乐达成合作,获得谢霆锋、 容祖儿、李克勤等全量版权;2022 年起又与索尼音乐、YG 娱乐、SM 娱乐等达成协议,补齐日韩及欧美资源。 2023 年与相信音乐达成战略合作,五月天、刘若英、李宗盛等艺人曲目重新上架;但截至目前,周杰伦的版权 仍由腾讯音乐掌控,网易云音乐尚未获得其完整流媒体播放权,仅在个别数字专辑活动中短期上线部分曲目。 1)反垄断政策后行业变化之一:两大平台的 MAU 空间迎来再平衡,重磅版权回归刺激新增下载,云音 乐增长率领先。根据七麦数据显示,2022 年 1 月 30 日至 2023 年 1 月 20 日间,云音乐的几波下载量高峰由头 部歌手发歌、重要版权回归拉动。如 2022 年 6 月 20 日时代峰峻版权回归、7 月 20 日 YG 回归、2023 年 1 月 1 日相信音乐回归,微博话题均有较高的传播热度。

独家版权时代逐步结束,两家公司的增长战略分化。腾讯音乐的 MAU 小幅下滑趋势 ,而网易云音乐在 2022 年下半年后实现小幅增长。截至 2024 年四季度末,网易云音乐的 MAU 与腾讯音乐的比例增长至 38.76%。

2)反垄断政策后行业变化之二:反垄断促进资源合理分配,促进全行业版权良性增长,版权成本有所降低。 对于版权方而言,独占模式取消后,版权平均售价有所下降,但长期来看,更多采购者入局将促进行业规模增 长;对垄断方而言,非独占结束后,需要更注重打造产品力,为用户带来更佳体验以巩固优势;对其他平台方, 垄断结束后,版权价格短期内或仍居高不下,但原本不利的竞争局势已经发生逆转,未来随着量的上升,平台 将有更大的议价空间;对最上游的音乐人,发行作品将获得更多流量渠道,将促进创作繁荣。 政策变化的成本与竞争影响:独家版权的终结显著降低了版权采购成本,使平台能够将资源投入到中腰部 音乐人扶持与原创内容孵化。同时,版权同质化加剧了竞争,使得运营能力、产品体验和社区生态成为新的差 异化竞争核心。

3)反垄断政策后行业变化之三:从独占到独家首发,版权依然有正当竞争空间。根据 2021 年 7 月国家市 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反垄断案处罚文件,在取缔独家版权模式的同时,允许平台与版权方进行时间受限的独 家合作,与独立音乐人的合作期限不得超过三年,与新歌首发的独家合作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新的窗口期模 式应运而生:即新歌发布的 30 日内,平台方可以与版权方达成合作进行独占。参考海外版权运营模式及相关法 规,这一模式鼓励优质内容与流量资源的互兑,窗口期模式有较大概率长期存在,而非作为特殊时期的过渡。 新政策推出后,TME与时代峰峻、SM 公司达成独家首发合作,形成一家首发,多家跟进的局面。

4)反垄断政策后行业变化之四:监管推动行业回归主业。自 2021 年起,随着独家版权政策被叫停以及直 播业务合规化进入常态化阶段,在线音乐行业的竞争重心重新回归到音乐订阅主业。各大平台的核心增长策略 逐渐由依赖版权垄断转向通过优化付费转化和提升用户价值来驱动增长。 订阅端的增长策略:在订阅业务方面,平台普遍通过会员体系分层(如基础 VIP、豪华 VIP、超级 VIP)、 增加权益组合(如高音质、独家周边、优先听权)以及扩展多元使用场景(如车载音响、智能音箱、可穿戴设 备)来提升用户的付费率与 ARPPU。同时,平台通过增加长音频、播客电台、有声书等非音乐内容,延长用户 停留时长并提升日活跃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二次付费。广告业务的转型:广告变现模式由以品牌广告为主的模 式,逐渐转向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相结合,并引入互动任务与激励广告等形式,以提高广告转化效率与用户留 存率。非订阅收入的结构性增长:在非订阅收入方面,版权二次转授权、数字专辑销售、粉丝周边衍生品以及 虚拟应援等业务,成为推动平台收入增长的重要结构性增量来源。

3.3 内容与生态差异:版权趋同化,社区与场景成为差异化关键

腾讯音乐:依托 QQ 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等多产品矩阵,覆盖移动端、PC 端、车载端和 IoT 设备等 多终端场景,形成全面的用户触达能力。其曲库既包含国际三大唱片的头部版权,也涵盖大量中腰部音乐人资 源,并通过 K 歌与直播等互动功能延长用户停留时长;同时,依托懒人听书与喜马拉雅等长音频内容承接陪伴 场景,增强用户粘性。

网易云音乐:以中腰部与独立音乐人为核心内容来源,通过歌单、评论、话题等 UGC 内容驱动形成独特的 社区文化与内容发现机制。该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个性化推荐与强社区归属感,使其在用户留存和品牌形象 塑造上具备优势。 汽水音乐:主要聚焦于音乐的曝光、宣发和转化链路,通过短视频与创作者生态快速推动歌曲出圈,并反 哺至播放平台,形成天然的流量入口和爆款孵化机制。 三大平台的内容重心对比:腾讯音乐的优势在于头部版权和场景覆盖完整,网易云音乐的优势在于独立音 乐人资源和沉浸式社区体验,而抖音音乐则凭借流量优势和短视频生态,在宣发与爆款打造方面占据核心位置。

3.4 曲库与用户黏性:曲库趋于同化,用户迁移成本维持壁垒

曲库趋于同化:2021 年 7 月反独家版权政策实施后,各平台曲库的互通率超过 99%,内容差异主要集中在 极少量稀缺版权(如周杰伦等)以及部分新歌在合规窗口期内的短期优先发行权。 2015 年至 2017 年,是中国在线音乐行业“版权独家”的高峰期。腾讯音乐率先与杰威尔续约,拿下周杰伦 曲库,并在 2017 年独家签下环球、索尼、华纳三大唱片,欧美版权领先,还与 YG 等日韩厂牌合作积累资源。 网易云音乐在华语头部和欧美曲库严重缺失,更多依赖独立音乐人和 UGC。整体上,腾讯音乐在华语、欧美、 日韩全面压制网易云音乐。

2018 年,国家版权局推动双方互授 99%独家版权,网易云音乐由此补齐大部分华语和欧美曲库,但腾讯音 乐仍保留周杰伦等稀缺资源。腾讯音乐继续扩展独立版权,网易云音乐则在 2020 年与环球、BMG 等合作,逐 步缩小差距。在日韩市场,腾讯音乐保持 YG、Genie 等合作,网易云音乐开始引入 CUBE 等资源,为后续扩张 铺路。整体上,差距缩小但腾讯音乐仍凭稀缺版权领先。 2021 年监管部门要求腾讯音乐解除独家协议,独家时代正式结束。腾讯音乐虽无法,但凭积累和与索尼、 华研、相信等厂牌的稳定合作,仍在华语市场保持稳固。网易云音乐则借机加速直签,缩小与腾讯音乐差距。 欧美曲库趋于一致,但日韩方面腾讯音乐稳守 YG,网易云尚未补齐三大韩流厂牌,差距仍存。 2022-2024 年间,双方路径分化明显。腾讯音乐继续深耕华语,与相信音乐深化合作,并保持与 YG 的稳 定关系。网易云音乐则在日韩实现突破:2022 年与 SM、YG 合作,2024 年再拿下 JYP,至此集齐韩流三大厂 牌,并与 NBC Universal Japan、B ZONE 合作,补强日系动漫和流行音乐。整体来看,腾讯音乐稳守华语,网 易云音乐在日韩差异化竞争中取得优势。 到 2025 年,版权已全面进入非独家常态,整体曲库差距收窄,但两家仍保持差异化。腾讯音乐依托华语头 部与长尾版权积累,结合腾讯生态的“社交+音乐+直播”优势,继续在华语市场占据最全覆盖;同时在韩语赛道 不仅长期深度合作 YG,还通过持股 SM 娱乐增强绑定,持续巩固 K-pop 资源,缩小与网易云音乐间的差距。 相比之下,网易云音乐凭借近三年集齐韩流三大厂牌,并大幅拓展日系动漫和流行音乐版权,在年轻用户群体 中形成特色吸引力。欧美曲库则因非独家而趋同,双方已无明显差异。

另一方面,虽然曲库重合度变高,但平台仍有深厚壁垒:1)用户迁移成本与替代性:尽管用户在不同平台 之间存在显著的交叉使用现象,但由于歌单、关注关系、历史收听记录以及社区归属感等因素的存在,用户在 不同平台之间的迁移成本依然较高,平台的替代性并不完全。2)场景覆盖差异:在使用场景方面,腾讯音乐的 多终端矩阵在车载和智能设备端的覆盖更为全面,网易云音乐在社区归属与个性化推荐方面的体验更强,而抖 音音乐则侧重于短视频平台的曝光和导流。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