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音乐节坐地起价,契约精神不该成为行业软肋
发布时间:2025-10-02 19:41:30 浏览量:1
□王润桐(重庆大学)
近年来,国内音乐节市场持续升温,从一线城市到地方县市,各类主题音乐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年轻群体文化消费的重要选择。国庆假期的音乐节更是多地多场次举办,且遍布大江南北。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背后,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正悄然侵蚀着行业的健康发展。
10月2日,扬州枣林湾音乐节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则情况说明,揭开了演出行业光鲜表象下的暗流涌动。该声明直指原定参演的一位青年表演嘉宾经纪团队在阵容官宣前临时追加合作条件、在已确立合作费用的前提下“坐地起价”,导致无法官宣。据封面新闻报道,双方早在8月就已启动合作,9月23日取得了演出批文,甚至在10月1日中午双方还就舞台“首秀”细节达成共识。然而几小时后,艺人团队态度骤变,要求提升合作价格。经过十余小时谈判,最终在阵容官宣不足10小时前,音乐节方获悉该艺人无法履行已确认的官宣。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风波,实则揭露了演出行业中由来已久的“临时加价”这一灰色操作。音乐节筹备工作繁杂且成本高昂,涉及审批、安保、宣传等众多环节。主办方为抢占宣传窗口,往往需要提前推进物料制作、渠道预热等工作。这种工作特性,却成了少数不专业艺人团队利用“时间差”博弈的机会。一位音乐圈资深策划人指出,此类“压哨抬价”就是行业毒瘤,不仅让主办方血本无归,更严重透支艺人信誉,最终伤害整个演出生态。
舆论场中,批评的声浪几乎一边倒。相关新闻的评论区被“毫无契约精神”的批评刷屏。不少乐迷直言:“支持主办方,建议行业联合抵制!”更有不少声音呼吁加强对此类艺人的惩戒,以正行业风气。这些来自消费者的声音,反映出市场对规范、透明、诚信的演出环境的迫切要求。
值得深思的是,尽管主办方未点明这位“青年表演嘉宾”的具体身份,但围绕其身份的种种猜测本身,已然分散了公众对核心议题的关注。此事的关键,不在于“谁”失信,而在于“为何”失信和“如何”防范。无论涉事艺人是谁,这场因临时加价而引发的风波,都已成为一个值得全行业警醒的“反面教材”。
从法律视角看,尽管双方未签署最终合同,但演出确认函、报批材料等已构成完整的合作框架。法律专家指出,若证据链完整,此类行为可能构成违约,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一法律层面的分析,说明了在商业合作中,契约精神不仅限于一纸合同,更体现在整个合作过程中的诚信守约行为。
面对行业乱象,正本清源势在必行。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行业规范体系。相关协会应牵头制定标准化合同范本,明确各方权责,同时建立失信艺人及团队“黑名单”制度,实施行业联合抵制。其次,要强化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经纪团队应当认识到,短期的投机行为可能造成长远的声誉损害。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中,艺人的价值不仅源于艺术水准,更根植于职业信誉。
对于乐迷而言,他们是音乐节市场繁荣的基础,其消费权益理应得到充分保障。有关部门应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渠道,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让乐迷能够放心消费、安心观演。
扬州枣林湾音乐节事件,既是警示,也是契机。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市场快速发展中构建健康生态?如何让契约精神从口号转化为行动?解答这些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只有当诚信守约成为行业共识,当每个参与者都将契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音乐节市场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观众呈现更多精彩的文化盛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