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在“聆听、理解、共创”中日益靠近

发布时间:2025-10-07 03:00:39  浏览量:1

转自:光明日报

大陆乐队万能青年旅店在台演出大受欢迎。资料图片 台湾著名音乐人胡德夫在大陆开展巡演。计日莘摄/光明图片 海峡两岸音乐交流季现场。资料图片

【海峡聚焦】 

  近日,“湾区升明月”2025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在澳门银河综艺馆火热举行。众多台湾歌手与大陆及港澳音乐人同台演绎经典金曲。这一跨越海峡的合声,不仅勾连起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更折射出流行音乐所承载的促进同胞心灵契合的意涵。

  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始终是联结情感、凝聚共识的重要纽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首次提出“汇聚两岸文化娱乐资源,打造两岸流行文化中心”,将流行文化确立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支点。流行音乐与流行文化相互影响、互为表里,影响着公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近年来,流行音乐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两岸青年在“聆听、理解、共创”的互动中日益靠近,在情感共鸣中逐步形成文化与心灵的双重连接,持续为两岸融合发展注入温润而坚实的精神动能。

沟通桥梁:两岸流行音乐交流蓬勃发展

  两岸流行音乐的交流合作,可以说是两岸文化交流中最深入人心的篇章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也为促进两岸民心相通发挥了独特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台湾歌手邓丽君那柔美婉转的嗓音曾带给大陆同胞“听觉的震撼”,《外婆的澎湖湾》《踏浪》等台湾校园歌曲风靡大陆校园,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随着大陆本土流行音乐的崛起,两岸音乐交流进入双向互动阶段。演唱会、音乐节的兴起,为两岸音乐人提供了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近年来,两岸流行音乐交流持续升温,形式与场景日益多样。从大型晚会到专业赛事,从音乐节到创作营,舞台内外不断涌现新的互动。除实体演出外,网络平台与数字媒介空间亦构成流行音乐传播的“民间通道”。两岸音乐人与受众的线上联动日益活跃,跨平台共同创作与社群传播正在塑造横跨海峡的“音乐共同体”。

  无论是跨海同台的热烈氛围,还是数字平台上的日常共创,都展现了音乐以最直接的方式拉近两岸距离的独特力量。这些互动不仅为青年群体创造了真实可感的情感通道,也印证了流行音乐作为两岸青年文化互动“缓冲地带”的独特功能,彰显出其在促进融合发展中的深远潜能。

文化同源:大陆音乐场域吸引台湾音乐人加入

  在两岸文化交流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台湾音乐人“向大陆走来”已从个别现象发展为基于情感认同与文化契合的主动选择。这一趋势既源于市场规模与产业结构的差异,更得益于大陆音乐场域开放多元的氛围,为两岸音乐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创作可能。大陆文化市场凭借庞大的受众基础、完善的演出体系、活跃的社交平台和多层级传播通道,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不同代际、不同风格的台湾音乐人都能在大陆找到适合自身定位的舞台,持续拓展创作与演出的边界。

  2025年以来,台湾音乐人赴大陆演出交流愈加频繁,演出规模与观众反响不断攀升。据统计,2025年1月至今,已有超过100组台湾音乐人登陆大陆进行演出,累计巡演超过400场,参与音乐节、艺术节等项目近280项。台湾重量级音乐人陆续开启巡演,活跃于各大音乐节,与大陆乐队同台互动,成为城市青年文化节的重要符号。这股热潮不仅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也广泛辐射至福州、武汉、西安、青岛、贵阳等二、三线城市,两岸音乐人在多元文化场域中持续互动、共同演绎。而“海峡两岸音乐交流季”“两岸(厦门)青年音乐人创作营”等品牌项目常态化举办,吸引两岸青年音乐人同台交流,推动双向合作从自发走向自觉,进一步夯实融合发展的文化基础。

  数字平台的参与机制进一步拓宽了音乐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去中心化”的数字传播,为台湾音乐人提供了超越体制束缚、直达青年受众的机会,强化了两岸文化共感的交汇点。各音乐平台的评论区成为情感共鸣的聚合地,“热评文化”不断为作品赋予新的解读与分享价值;视频平台上的再创作实践,则让台湾音乐人以更具互动性和当代感的方式参与大陆青年文化建构。这不仅激发了听众的情感参与,也促成了台湾音乐人创作逻辑的转向——主动贴近大陆语境、回应大陆经验、融入大陆叙事,进而构建跨地域的文化连接机制。

  台湾音乐人在大陆音乐生态中,以创作为桥梁,重建文化归属,拓展身份表达。他们与大陆青年在歌词、旋律与生活经验的共享中,实现从“被观看”到“共参与”的身份转换。大陆文化市场在政策引导、平台支撑与青年生态的共同推动下,正不断释放出系统性的吸引力。未来,这种双向文化实践不仅将持续激发台湾音乐人的创作潜能,也将进一步夯实两岸青年共建文化记忆与情感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情感共鸣:流行音乐持续滋养心灵契合

  大陆流行音乐凭借其真实动人的情感表达与扎根现实的音乐叙事,唤起了台湾青年在成长、迷惘、疗愈、自省等不同生命阶段的情感回应,在台湾实现“逆势”传播。借助数字平台的“去中心化”传播机制,这些音乐作品悄然融入台湾青年的日常生活。

  李荣浩、海朋森等音乐人的作品频频登上台湾地区数字音乐平台榜单,在岛内社交媒体激起广泛回响。毛不易的《消愁》、回春丹乐队的《鲜花》等作品被广泛用于台湾青年毕业短片、生活短视频与网络再创作,成为情感表达与生活叙事的重要媒介。不少听众甚至主动剪辑MV(音乐短片)、二创歌词、翻唱合唱等,体现出深度参与和文化接纳的态度。这种基于情感结构的认同路径,使大陆音乐绕过台湾民进党当局的人为阻隔,直接进入台湾青年的情感世界,激发跨越地域与身份认同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穿透力不仅体现在受众层面,更开始反哺台湾音乐创作者的音乐语言与审美风格。近年来,不少台湾青年音乐人从大陆民谣、摇滚乐等风格中汲取灵感,逐渐形成风格融合、语汇转化的创作趋势。这些趋同现象不仅是风格借鉴,更是文化共鸣下创作逻辑与审美经验的主动靠近。2025年“两岸(厦门)青年音乐人创作营”就印证了这一点,不少台湾创作者在作品中融入大陆流行语、音乐符号与社会议题,并结合本地语言与生活经验进行再创作,展现了基于共同情感和文化语境的再生产力。这种“从聆听到回应”的转向,打破了单向传播的格局,形成以情感共感为基础、以审美互动为路径的双向文化流动。

  今天的两岸流行音乐交流,既有舞台上的热烈互动,也有跨越海峡的线上共创,更有机制化平台为合作提供稳定支撑。一条由情感牵引、青年推动、民间与制度双向互动的融合路径,正逐渐清晰。它并非文化的单向输出,而是基于共同情感和生活经验织就的双向网络,让彼此在共鸣中理解、在理解中认同。来自青年群体的真诚互动与共同创作,正成为消解隔阂、汇聚共识的重要动力。相信在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流行音乐将继续以静水流深般的力量,滋养心灵契合,夯实文化纽带,让同源的旋律与共同的时代心声,在新一代人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