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青报文史|“一曲能抵十万兵”——走近胶东抗日根据地创作的第一本歌曲集

发布时间:2025-10-08 07:57:32  浏览量:1

笔者珍藏着父辈传下来的一册《大众歌曲集》(第三集),1944年1月出版,残破的封面上留有当年的烟尘与指痕。这是胶东抗日军民创作的第一本歌曲集,由胶东文化界抗日救国协会编印。它见证了胶东人民在抗日救亡的歌声中发动武装起义,又在歌声中前赴后继,赢得抗战胜利和民族解放的艰难历程。

烽火中,胶东抗战歌曲集问世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面抗战爆发。此后,《义勇军进行曲》《五月的鲜花》《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救亡歌曲响遍齐鲁大地,点燃了胶东儿女心中的怒火,在共产党人领导下发动了天福山、玉皇顶武装起义,建立了山东第一个县、地区级抗日民主政权——掖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注:辖掖县、黄县、蓬莱抗日民主政府),开辟了以大泽山为中心的胶东抗日根据地。抗日救亡歌曲在胶东半岛进一步传播,成为教育和鼓舞根据地军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武器。

抗战初期,胶东地区没有正式出版过铅印或石印的歌本,也没有本地创作的救亡歌曲,都是从北京、桂林、延安和鲁中抗大分校流传来的。1941年,胶东军民开始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这些歌曲反映当地战斗、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情况,很受民众欢迎。

1942年10月,胶东联合社出版《大众歌曲集》第一集,编印1941年桂林出版的《新音乐教程》。1943年胶东文协会出版《大众歌曲集》第二集,编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及王久鸣的《你是灯塔》(注:又名《跟着共产党走》,沙洪作词)等流传到胶东的抗战歌曲。

1944年1月出版的《大众歌曲集》第三集部分目录。

1944年1月,胶东文协出版了《大众歌曲集》第三集,编选了胶东各界于1941—1943年期间创作的音乐作品,编辑王良平在《前面的话》中特别说明:“这第三集却是以土产着重,把胶东当地的若干作者的作品凑在一起来发表。”

《大众歌曲集》第三集由牟海县(注:1945年1月更名乳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崖子集(注:今乳山市崖子镇)山区开办的天德盛印刷厂石印的,其封面是《大众画刊》编辑丁炎设计,红蓝两色套印,图案中有5个欢快的孩子在歌唱。歌集32开,计45页,有工人、农民、军人、青年、妇女、儿童歌等七个栏目,共51首,其中17首来自胶东军区前线剧团音乐组长陈志昂。当《大众歌曲集》大样印出来后,编辑部通知正在崖子镇地口村驻点的陈志昂到印刷厂帮助校对。

1944年1月胶东文协编印的《大众歌曲集》第三集(作者收藏)。

少年陈志昂,大众歌曲王

陈志昂,1927年生于黄县城关镇(今龙口市),受父亲陈文其(注:1925年在青岛由邓恩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胶东抗日根据地北海银行创始人之一)影响,11岁参加抗日队伍,1939年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毕业,1940年从胶东鲁迅艺术学校调《大众报》编辑部,1941年调胶东孩子剧团任编导,1943年调胶东军区前线剧团任音乐组长,时年16岁。

《大众歌曲集》第三集收录陈志昂自1942年开始创作的《丰收歌》《开荒歌》《农夫四季歌》《机枪手进行曲》《骑兵进行曲》《炮兵进行曲》《纺织吟》《劝郞归队》《缝衣曲》《天上月亮》《打到鸭绿江》《我爱我们的学校》《黎明之歌》《拥护共产党》《歌颂中国共产党》《王大嫚》等歌曲,并把他从地口村来天德盛印刷厂路上即兴创作的《迎接1944年》,特用当时稀缺的红色油墨石印在歌曲集卷首。当时是1943年岁末,中国抗日战争度过了艰难时期,意大利已经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这首歌成为鼓舞胶东军民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接抗日战争胜利曙光的号角。

《大众歌曲集》第三集卷首刊载陈志昂作词作曲的《迎接1944年》。

陈志昂创作的歌曲在笔者家乡特别流行,尤其是他此后不久谱写的歌颂平南县高(密)平(度)公路两侧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高平路民兵歌》(于在水作词),经他在1944年胶东区纪念五四青年节暨青年抗日先锋队代表大会期间,向数千名青年代表教唱这首抗战歌曲后,很快传遍胶东抗日根据地。“宁拼死,不饿死,大家团结求解放”的词曲,表达了平度儿女百折不挠的精神与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激励无数热血青年走上反法西斯侵略的最前线。家乡父老对这首反映本土抗战的歌曲非常喜欢,感念词曲作者和最早教唱这首歌的平南县青年救国会会长荣梓同志,80年来一直在传唱,其词曲已融入平度子孙后代的血液里。

沙场英雄,生命谱歌

在胶东地区艰难的抗日斗争中,最能广泛发动群众并引导他们走向胜利的就是歌曲。刘贤是蓬莱人,1920年出生,1938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胶东军政干部学校毕业,1941任山东纵队第五旅政治部青年干事并开始创作歌曲,是胶东地区创作歌曲最早出名的人。《大众歌曲集》第三集编选了他四首歌,其歌曲《缝衣裳》是献给农村大娘大嫂的:“咱们在家缝衣裳,缝好衣裳送前方。不拿刀,不拿枪,一根花针打东洋”;其《将来》是写给学校小朋友的:“小朋友,真用功;学道理,学劳动。为什么天天这样忙?学得本领去杀敌,将来作英雄!”他的每首歌都是自己作词作曲,歌词通俗,曲调感人,男女老少都喜欢。

1942年冬,日伪对胶东根据地拉网式扫荡,军民伤亡很大,田园惨遭破坏。正当民众悲愤之时,一首《别学老宋》的歌曲在满目疮痍的根据地唱响,歌中懦夫老宋的悲惨下场,唤起民众斗争的血性; “中国人民不投降,抗日才能保家乡。反攻胜利在眼前,一定能赶走小东洋”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坚强不屈的心声,受到机关学校和军队民兵及妇救会、儿童团的欢迎。

刘贤作词作曲的《别学老宋》(载1944年《大众歌曲集》第三集)。

在1943年胶东五四文学艺术创作大比赛中,时任胶东军区第十三团第三连政治指导员的刘贤,凭借这首《别学老宋》荣获第一名,奖金30元北海币。

1943年12月,《大众歌曲集》第三集编选刘贤创作的《别学老宋》《缝衣裳》《将来》《快下手吧》四首歌曲准备让他校对印刷时,他却在20天前的朱兰战斗中血染沙场,年仅23岁。

噩耗传来,人们痛惜地称他是“胶东早逝的聂耳”。受刘贤创作影响很大的陈志昂含泪写下《刘贤挽歌》,悼念战友。

原胶东国防剧团团长虞棘回忆刘贤说:“当时在胶东部队和农村中广泛流传的革命歌曲《别学老宋》,就是他在反扫荡期间写的。他以极大的热情,动员群众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对敌人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曲调通俗、流畅、亲切,群众和文艺界都很称赞。不久,这位受群众热爱的青年作曲家也在反扫荡中英勇牺牲了。”(注:录自1985年《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第三辑《忆胶东部队国防剧团》)

英雄用生命谱写的歌曲,流淌在胶东山川大地上。

他用歌声,迎接天明

1943年,与刘贤在胶东五四文艺创作大比赛中同时获奖的,还有国防剧团的袁先,他以海潮为笔名谱写的《民兵进行曲》(沐尘作词)获第四名,奖金15元北海币。

袁先是黄县城关人,1921年出生,1938年入胶东公学,1939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国防剧团,从事表演和音乐工作。1941年3月谱写了《牙山颂》,成为胶东根据地最早的自创歌曲。《大众歌曲集》第三集收录其获奖作品《民兵进行曲》外,还有一首当时唱响胶东的《天快明了》。

虞棘回忆:“一次雨夜行军,马少波与袁先触景生情,边行军边吟咏,写出一首歌《天快明了》。”

当时日伪拉网“大扫荡”不久,是胶东人民抗日斗争最为艰难的时期,这首鼓舞士气的歌曲应运而生。“天快明了,雨快晴了,目的地快到达了。我们冲破黑暗,我们冒着风暴,走啊,走啊!目的地快到达了!”这首歌曲明快激昂,振奋斗志,1943年春天迅速传遍胶东抗日根据地,到处飘荡着《天快明了》的豪迈歌声。

1945年秋,袁先调任胶东军区宣传队队长,许世友指挥的解放平度城战役胜利后,他率宣传队(注:对内称“前线剧团”)来平度慰问演出,感动了当地百姓。

平度城有个少年彭奇愚,祖父是民国政府授勋的乾威将军,父亲是辅仁大学美术系毕业生,一年前随爷爷从北平回到故里。他看了演出为之倾倒,坚决要求加入宣传队。半年后,经袁先队长和导演漠雁同意,刚满17岁的彭奇愚如愿以偿。

1945年9月胶东军区国防剧团烟台演出时合影。前排左二虞棘、左四漠雁、左五袁先。(照片来自1985年《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第三辑)。

2010年春节,笔者到扬州采访从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离休的乡贤彭奇愚。他回忆说:“当时宣传队上演了几首混声大合唱,他们唱的是那么激情,那么投入,从没听到过那么激动,那么好听的歌。袁先队长和漠雁导演看我讲一口标准的北京话,又有戏剧功底,很是满意。记得参军去前线剧团那天,心里无比兴奋和激动,这是一个团结战斗的艺术群体,男女队员个个朝气蓬勃,英姿飒爽。袁先队长发给我一套军装,从此开始了从军从艺的生涯。1963年我参演老战友漠雁编导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到中南海为党中央和毛主席演出,受到亲切接见。”

这段因抗战歌声而结缘的人生,成为彭老最珍贵的记忆。

琴声歌曲,代代传唱

王琴声又名路曼,1921年生于烟台珠玑村,1940年参加胶东鲁迅剧团(注:后更名前线剧团)拉小提琴并作曲,1944年调胶东公学任音乐教员。《大众歌曲集》第三集收入他1941年创作的《拥军小调》、1942年创作的《拥护共产党》和1943年自己作词作曲的《快乐的民兵》《小兵》等四首歌曲。

■王琴声作词作曲的《快乐的民兵》(载1944年《大众歌曲集》第三集)。

由于出身社会底层,受过人生磨难,所以王琴声创作的歌曲贴近人民的生活与情怀,引起大众共鸣和喜欢。1943年他下乡开会,民兵们希望他教唱一首激发斗志“带劲的歌”。他“就拿了他们给我的纸,一边哼一边写,不一会词与曲就写完了。接着我唱一句,他们唱一句地唱起来。会散了,大家到外边排好队就出发了,他们一边走一边唱,我站在那里听着他们渐渐走远了。从此,这首《快乐的民兵》很快传播开了(录自1984年《齐鲁乐苑》总第18期)”。

曾与王琴声合作过很多作品的陈志昂说:“路曼(王琴声)的代表作是1943年自己作词作曲的《快乐的民兵》,当时是胶东民兵最爱唱的一首歌,可以说是民兵的‘队歌’。”遗憾的是,由于战时条件所限,王琴声生前一直没有见到最初发表在《大众歌曲集》上的作品,可见《大众歌曲集》第三集的稀缺与珍贵。

196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音乐家协会的《广播歌选》(8月号)为此出版了纪念专刊,共选了7首反映山东军民抗日斗争的著名歌曲,其中就有王琴声《快乐的民兵》,天天在电台播放和教唱。笔者当时是平度一中高二年级学生,又是学校民兵连成员,当广播里传来《快乐的民兵》雄壮的歌曲时,全连民兵为之振奋。笔者正好订阅了全年的《广播歌选》,大家借此很快学会,并成了学校民兵连的队歌。民兵连每天列队唱着这首歌持枪上操、下操,记载着20年前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旋律在校园里回荡,我们仿佛踏着父辈的足迹前行,其豪迈的情景至今难忘。

烽火已远,歌魂仍在

《大众歌曲集》第三集问世至今已80多年了,其词曲作者大都故去,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陈志昂(注:原中央电视台台长助理),也于2023年7月7日辞世。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一支支歌曲,承载着民族苦难与呐喊,从部队学校传唱到田间炕头,把识字的、不识字的一颗颗爱国之心联结起来,放下锄头、书本,奋起抗争,共赴国难,真可谓“一曲能抵十万兵”!

离休后,彭奇愚指导老同志合唱团排练抗战歌曲。

80年来,多少胶东儿女唱着他们的歌曲,奔赴抗日前线,战死沙场;多少有志青年在他们的歌声中,踏上革命征程,献身于民族解放。如今,烽火已远去,歌魂依旧在,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为伟大的民族复兴而奋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再次轻轻地翻开《大众歌曲集》第三集,拂去岁月尘封,聆听那穿越时空的歌声,向远去的作者们表达深深的敬意和怀念。(孙守源 )

作者系中国钱币学会会员,山东省钱币学会理事,青岛市历史学会理事,著有《山东革命根据地货币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