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打造高水平农村题材音乐剧
发布时间:2025-10-22 04:28:25 浏览量:2
尹韬
□ 本报记者 钱飞 通讯员 杜鹃梅
9月28日晚,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开幕演出音乐剧《大田》在江苏大剧院上演,为期一个月的艺术盛会拉开帷幕。该剧由镇江市艺术剧院创排,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为原型,讲述了乡村振兴路上的感人故事。
作为国内首部“三农”题材音乐剧,《大田》自2022年创作以来,历经4年,经过十数稿修改打磨,先后获选中国文联2021年度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资助项目、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2022年度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项目、江苏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以及2024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今年5月,《大田》受农业农村部邀请,在北京世纪剧院公演,赢得广泛赞誉,被誉为“农村音乐剧题材突破之作”。这样一部优秀的音乐剧是怎样诞生的?记者专访了《大田》导演兼编剧尹韬。
更真实的典型更受欢迎
“创作这部剧的过程,就像在迷雾中寻找方向,越渴望完美,越觉得前路艰难。”尹韬的话语中,既有对作品的执着,也透露出创作的艰辛。虽然在央视《东方时空》积累了深厚的人物洞察力,也有着20余年舞台剧创作经验,但尹韬此次仍面临巨大挑战——以音乐剧形式讲述农村故事,在国内几乎没有先例可循,而且还是一部时间跨度长达60余年的音乐剧。
题材要创新,在人物塑造方面,尹韬更想创新。“现在我们的主旋律创作中,典型人物往往过于典型化,而忽略了‘人’化。我认为,赵亚夫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但更是个活生生的人。”所以,尹韬心目中所有赵亚夫这样的典型人物,首先要可信,其次要可亲。
文艺创作,要寻找个性表达。尹韬告诉记者,《东方时空》原制片人陈虻曾经讲过英雄警察的葬礼报道。事情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陈虻接到一名英雄警察牺牲在婚礼前的选题。故事很感人,但是和陈虻自己提出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节目定位不太相符。思索再三后,陈虻让编导跟拍英雄警察的葬礼。在葬礼的最后,编导抓到了一个细节——英雄警察的父亲让大儿子偷偷从小儿子的尸体上拔下了几根头发,一边嗅一边念叨:“这是我儿子,这是我儿子。”“这一刻,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尹韬说。
为了追求全剧两个多小时中尽量都是“英雄的头发”式的鲜活的个性表达,尹韬率领剧组展开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田野调查”:多次到赵亚夫工作过的单位、村落、乡镇和家里采风,然后根据采风素材尊重史实设计情节。“就像我们拍老百姓的故事,朴素中见神奇,往往都在人生关口处。”尹韬说,赵亚夫最初考大学是想学新闻的,后来改学了农机,到校报到时却被通知改学农学,而这就是赵亚夫遇到的人生关口。
“他就是在类似这样的每个人都会遭遇的一个个人生关口处,做出了跟别人不太一样的选择,才成为了今天的典型。”尹韬说,“文艺作品就是要唤起观众共鸣。台下观众看到典型原来也和自己一样,有过犹豫、有过彷徨,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他才会感同身受,才会认可典型,进而学习典型。”
合理改编让演出更具张力
当舞台的大幕缓缓拉开,故事从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的一户人家开启,跳转至赵亚夫的退休欢送会,再到青年赵亚夫的求学路……一幕幕动人故事在音乐声中铺展开来。“像赵亚夫这样的典型,相关的报道有很多,他的故事也是为人所熟知的,我们要对海量的信息一点点进行压缩,然后整理出哪些线索是符合我们戏剧要求的。”尹韬说,从戏剧效果上讲,大家当然是希望能有巨大的矛盾冲突,但从掌握的材料上来看,赵亚夫身上发生的故事其实一点也不“激烈”。
在还没有最后决定编剧这部戏时,尹韬就和出品方沟通,为了戏好看,舞台上一定要有反派,至少是反方。因为故事主人公还健在,这一想法显然不那么容易被接受。“没有坏,只有好,好上加好!”还是这类人物、这类故事文艺创作的主流。“我不想做没错但不好看的故事。”尹韬曾有过放弃创作的念头,但经过反复沟通,“做国家级作品的市级院团”的镇江市艺术剧院又一次敢为人先,同意尹韬虚拟了一个专门和赵亚夫唱反调的同学作为赵亚夫的反方。该角色对于赵亚夫通过科学技术赋能“三农”事业是持反对意见的,也是被赵亚夫一路带着参与到农业科研当中去的,因此他会跳出来唱反调,以衬托出赵亚夫前行的不易。
像这样的反面角色,在《大田》里面并不少见,均为虚拟人物。“在赵亚夫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反对声音,这些人不能简单地给他们戴上反派的脸谱,但又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将其身上特质进行归类,创作出了反面角色,展现出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的情感冲突。”尹韬说,赵亚夫看完之后表示认可,认为农科人员就是这样磕碰过来的,农村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创作过程中,尹韬基于现实对部分场景进行了改编,以更好地在舞台上进行呈现。赵亚夫去宜兴农学院求学时,一度想过放弃农学,后来他去县里医院看病时,看到了很多营养不良的农民躺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这一刻,赵亚夫改变了主意。“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我在剧里加了一段赵亚夫原计划乘船返回学校退学,在码头上下定决心扎根‘三农’的情节。”尹韬说,人们常说命运的码头,这样的场景更有冲击力。
工匠精神更能赢得尊重
“创作这部剧的过程,充满了煎熬,越是想要做到尽善尽美,这种感觉就越强烈。”为了打磨出精品,尹韬自接到《大田》这部戏起,镇江就成了他的第二故乡。4年的时间里,尹韬有3个生日都是在镇江度过的。
《大田》是一部主旋律戏剧。大舞美、民族器乐是这类戏剧常用的手法。“我们能不能这样做?当然可以,但这样出来的作品,千人一面,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大家想看到的。”尹韬说,《大田》在北京首演时,自己邀请了一些朋友去看,其中中国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很直白地表示,如果是民族歌舞剧或者电脑音乐配当地小调,他就不去了。在得到再三保证后,这位教授去了现场,看完后坦言尹韬实现了突破。
“我的追求是简约而不简单。”尹韬说,《大田》全剧32张背景图,从手绘到电脑调色,再到视频制作,每一张都经过十次以上的修改;舞台上的每件道具,甚至连农民服装的补丁位置、袖口磨损程度都经过反复调整。而这部有着47个场景的音乐剧,所有舞美、灯光、服装、道具器材仅用三个9米厢车就能装下——简约能让观众更关注演员表演,也方便转场和装台,节约成本、服务大众。
唱段是音乐剧的灵魂。受尹韬邀请担任《大田》音乐总监与作曲的姜景洪,不仅是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还身兼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委等多个重要职位。他曾参与《生死场》《狂飙》《赵氏孤儿》等多部知名舞台剧的音乐创作。“姜老师刚接到我的邀请时也很疑惑,认为农业典型加上江南农村,应该是一个民族歌舞剧,结果我告诉他不是,我要做真正的音乐剧。”坚持话剧中国化、民族化的尹韬,此次借《大田》也进行了其音乐剧中国化、民族化的探索。音乐创作团队搜集了大量的镇江民歌、山歌,诸如《南乡山歌》《车水号子》,但每一个民族元素都被要求进行了当代化、世界性处理。为了一首曲子,姜景洪和尹韬起码要沟通40个来回。
9月28日的演出结束后,主创人员和现场观众都没有着急离开,而是共同起身,向这场音乐剧的“主人公”赵亚夫鞠躬敬礼。这一刻,不仅是对个人的礼赞,更是对一代代农科人的集体致敬。音乐剧《大田》未落“窠臼”的探索,也为中国主旋律戏剧创作探索提供了很大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