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控制课堂纪律
发布时间:2025-10-22 17:31:27 浏览量:2
堂规范和课堂纪律的制定不能是传统的“一言堂”,要让学生参与进来,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亲身体验,我们教师一方面要培养他们正确的纪律观,同时也要提高课堂教学对他们的吸引力,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去,才能标本兼治。从管理规范和制度的被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参与者。促使大家共同遵守课堂纪律,达到共同的目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教师如何控制课堂纪律,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课堂纪律的含义及形成方法
通常维持课堂纪律有三种过渡形式:教师的约束及规矩约定学生纪律;通过父母、同学、课堂氛围等外来约束纠正学生课堂纪律;通过学生自身约束力维护课堂纪律。可见,课堂纪律是通过对学生施加外部强制控制与规则后,逐步过渡到学生自我约束和自律的过程。因此,良好的课堂纪律不仅仅是外界强制规范的结果,更是帮助学生自觉发展纪律自觉性的过程。课堂纪律的行程通常有四种类别及方法:
1.教师促成纪律的形成。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以讲规则、多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课堂行为规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自我意识的加强,教师要求的准则会变得越来越弱化。
2.集体纪律约束个体。我们经常说的集体可以促成纪律,指的是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个群体性的规范。新生从第一天进入这个集体开始,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随着在校时间的'不断增加,周围同学对其影响就会越来越大。
3.纪律性的自我养成。学生在集体内可以通过自律性、自觉性自我养成纪律性。
4.任务促成纪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某项具体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提出要求类的纪律。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减少课堂的纪律问题。
二、课堂纪律管理有效措施
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氛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要求。教师在约束课堂纪律时,对学生的认知要进行矫正,但是又不能对学生要求得过于严格。虽然在教学中对于教学和学生严格要求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这种要求也要有一个度,不能过于呆板,最好达到“严而不死”的境界,教师在课堂上的管理应该具备人文精神: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不强加给学生。有时候,教育就是一种唤醒,用教师的人格去唤醒学生的人格,用教师的心灵去唤醒学生的心灵。
2.在可控的范围内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需要约束的是行为,开放的是思想,充满活力指的是在思想层面上的“活”,这个“活”指的是思维活、思想活。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后,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中来,在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在教学内容上活化以后,整个课堂的气氛相对就是热烈的,而不是混乱。反之,思维和思想没有活化,而是行为发生混乱,整个课堂就会乱如一锅粥,教师就需要大量的精力整顿课堂纪律,进而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课间和休息的时候,教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该与学生多一些交流,这样可以有效拉近师生的距离,对于日后在课堂上的纪律管理也是有帮助的。
3.师生应该彼此尊重。教师在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后,接下来就要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序地提出来,如果课堂上大家都想发言而不顾及纪律,就会导致课堂上的混乱,缺少接受和倾听。这个时候就要求做到师生之间彼此尊重。曾经听到一个教师讲过这样的一个案例:在体育课上,当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讲解动作要领时,有一位学生因为走神,而唱出了歌曲,声音很大,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去,而那位学生也不知所措。这个时候,这位体育教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风趣地说:“哪位同学唱得这么好听的歌曲啊?一会咱们下课前,放松一下,让这位同学给大家唱一首好不好?”这个时候学生集体鼓掌叫好,注意力也随之被教师吸引了过去,课程继续进行,也帮助那位学生解了围。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可取的。101教育旗下品牌101智慧课堂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基于101智慧课堂,以智慧教学为核心,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教学整体应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