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特刊|听音乐会,掌声应该何时响起?
发布时间:2025-10-24 13:51:17 浏览量:2
对于观众来说,听交响乐和古典乐音乐会,到底应该在什么时间鼓掌最为合适呢?一场音乐会,指挥家、音乐家、歌唱家以及台上所有演奏人员,他们期待观众在什么时间节点鼓掌呢?
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马林斯基交响乐团首次在沪连续5天演出了6场音乐会,为中国观众完整呈现了马勒的9部交响曲,堪称“马勒马拉松”,指挥则是被中国乐迷昵称为“姐夫”的瓦莱里·捷杰耶夫。作为古典乐界难得的演出盛事,不少观众在欣赏完之后大呼过瘾。
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马林斯基交响乐团首次在沪连续5天演出了6场音乐会
不过,听马勒交响曲的演出,观众鼓掌的时间节点与其他音乐会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就此采访了现场欣赏过“马勒交响曲全集”系列演出的文化艺术界人士,通过嘉宾们来自现场的沉浸式介绍,听听他们对观众鼓掌这件事的分享和建议。
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长姜逸青喜爱古典音乐,这次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他现场欣赏了捷杰耶夫指挥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沪的第二场演出,也就是10月12日晚上的马勒《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对于观众在乐章之间鼓掌,姜逸青认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毕竟,现在全世界具有古典音乐修养的人占的比例不是很高,西方也是年轻人听的少。有观众在乐章之间鼓掌,这个现象并不是中国特有,外国也有。有时候指挥就会有一个动作,示意静声,大多数观众一般都知道。这次我去听了《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观众在演出间隙当中也有鼓掌的,但人不多,捷杰耶夫是很有礼貌的,他就是举手示意观众。”
10月16日晚,东方艺术中心,捷杰耶夫率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演奏马勒《第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
姜逸青认为:一般来讲,观众欣赏古典音乐演出确实是需要一些常识的,对作品有所了解。如果不是很懂的话,通常谨慎的做法就是跟着其他观众鼓掌。第一次来听,内心充满好奇,但是在了解这个礼仪之后,他就不会冲动之下在乐章停顿时第一个率先鼓掌。通常乐章和乐章之间,有咳嗽此起彼伏,这个也是正常的。大家凝神屏气,认真聆听美妙的乐章,但是乐章之间呢,可以释放一下自己,调整坐姿,嗓子不适的轻咳一下。听的时候,大家非常入神,不发出声音,这样就很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伟强教授平时也喜爱古典音乐。这次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王伟强教授观看了两场马勒交响曲的演出,其中,10月16日晚上的马勒《第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是马勒交响曲全集在沪的最后一场演出。
在王伟强教授看来:“捷杰耶夫率领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上海5天演绎了9部马勒交响曲,堪称‘马勒马拉松’,是乐迷们的一场盛宴。当晚在弦乐、弱音交互下,直至长时间的静默,完美落幕,尤其那静默时段,观众和乐团‘合演’堪称完美。它以弦乐和弱音的多次反复,表达出对生命的眷恋和远逝的过程。”
是否鼓掌要看作品本身,还要根据现场演出状况在听交响乐或古典乐作品时,观众应该在哪些时候鼓掌比较好呢?上海爱乐乐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指挥张亮认为:“一般来说,交响乐作品分为四到五个乐章,所以乐章与乐章之间最好不要鼓掌,因为这些乐章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鼓掌的话,可能会破坏其他观众欣赏交响乐的情绪,也会影响到舞台上的演奏员,因为他们的乐章之间只是一个喘气的间隙,如果有一阵掌声的话,可能也会打破他们演奏的感觉。”
和乐团去国外演出时,张亮有时候会发现,一些西方观众也会在乐章之间进行鼓掌。“上个月受邀去莫斯科在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厅演出,那是世界有名的音乐殿堂,你会发现西方人有时候也会在乐章之间鼓掌,他们或许会觉得没有那么多的禁忌。可能以前觉得这是个规矩,但现在我觉得这个音乐好听,我觉得刚才的演奏感动自己了,那么我给予一定的掌声也未尝不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一些著名的音乐作品,观众会在乐章之间鼓掌。张亮对此进行了解释:“一般来说作品都不‘孤单’,但是有一些作品,比方说柴可夫斯基有一个小提琴协奏曲,它也是三个乐章,往往第一乐章结束以后,观众都会为之鼓掌。因为第一乐章特别精彩,也特别有难度;所以第一乐章结束以后,观众就会对演奏家的演出给予鼓励。所以我个人觉得就鼓掌而言,其实没有一定要求观众怎么样去做,你如果感觉对了就鼓掌,也不至于说,舞台上的人因为你鼓掌了就完全破坏这种感觉。”
10月14日晚,东方艺术中心,捷杰耶夫率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演奏马勒《第二交响曲》
这次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张亮现场欣赏了捷杰耶夫10月14日晚指挥的马勒《第二交响曲》。“演出间隙没有人鼓掌。我觉得有时候确实要看作品本身,你看马勒这样的作品,因为马勒二和马勒八都是巨作,一场音乐会一个作品长达一个多小时。这样的作品,它所要表达的内容也特别深刻,每个乐章结束以后并没有一种极强烈的终止感。因为有些作品一个乐章结束有很强烈的终止感,让人觉得情不自禁要欢呼出来。但是像马勒的作品你会发现,它有一些乐章,在一个乐章结束以后只是一种间歇性的间断,没有终止感,所以观众在那种情绪当中也不太容易鼓掌。很难说,因为这个乐章结束了,你觉得出于礼貌或者给予一些鼓励去鼓掌,观众也不会这样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还没有从音乐当中情绪当中缓过神来,所以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张亮就马勒的作品进一步做了说明:“所以说,因为作曲作品本身让观众感觉到自己要跟着这个气息继续走下去,只是暂时的一个缓和。然后这还没结束,它相当于整个四个乐章或五个乐章,一个半小时演出完成之后,最后是彻底的一个解脱,然后再爆发出你个人的宣泄或者是欢呼。这个时候,我觉得很多东西,不管是观众、演员还是作品本身,它其实是互相影响的。它让人感觉到——有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屏住了呼吸,有时候大家不约而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因为没有一个所谓的规定,所以一切都是根据现场每一次演出的状况而产生的临场效果。”
听马勒《第八交响曲》,鼓掌有时间节点马勒《第八交响曲》问世百余年来,每一次的演出都堪称音乐界的盛事。10月15日晚在东方艺术中心,长约90分钟的马勒《第八交响曲》在上海首次公演,捷杰耶夫率马林斯基交响乐团400余位艺术家同台演出,这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马勒交响曲全集”系列中最为抢手的一场。
10月15日晚,东方艺术中心,捷杰耶夫率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演奏马勒《第八交响曲》
古凡艺术负责人、古凡交响乐团团长钱立当晚观看了这场气势恢宏的演出,她重温了现场观众鼓掌的情况:“当天台上演员特别多,差不多有400人,他们在上台的过程当中时间比较长,观众给予一些掌声表示鼓励,演员可以放轻松站在舞台上面;等到乐队开始上场,观众也开始鼓掌,大家表示很开心,就是音乐会即将开始了。乐队坐稳之后,其实是不需要鼓掌的,等到指挥上场的时候,再鼓掌。等指挥站到指挥台上,观众要一直等到90分钟的演出全部结束,也就是指挥做完最后一个动作,最后一个音停下来之后,这个时候,全场才可以鼓掌。”
钱立告诉记者,一般大型音乐会还会有一个返场曲,但当天这场演出是没有返场曲的:“因为马勒的曲目已经足够长了,而且台上人也非常多,所以当天没有返场。返场之前,其实是需要观众鼓掌欢迎乐队继续演出。等返场结束之后,还会有一个谢幕,一般比较地道的是三次谢幕,就是指挥、歌唱家等几个演出主要的成员,他们在返回侧幕后再出来。指挥也会在观众的掌声当中感谢他的乐队,比如歌唱家、首席小提琴和乐队声部、管乐的首席。指挥会做一些动作,然后这些首席也会站起来,向观众表示感谢,这个时候大家应该鼓掌。最后在掌声当中,全场演出结束,乐队退场,观众离席。”
四五分钟的曲子结束之后可以鼓掌今年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诞辰200周年,成立于1843年的维也纳男声合唱团跨越山海,首度登临上海,包括在上海的高校合作演出以及在上海交响音乐厅的单独演出。10月22日和23日,维也纳男声合唱团走进上海交大和上海财大,这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板块的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演出活动的策划人,钱立告诉记者:“无论是交大的学生合唱团,还是财大的学生合唱团,他们都加入到了我们整个音乐会过程当中,除了他们自己的合唱曲目,跟维也纳男生合唱团也有合作曲目。”
10月22日,维也纳男声合唱团走进上海交大,与学生艺术团共同演出
10月23日,维也纳男声合唱团走进上海财大,在现场演出
在钱立看来,目前上海在高雅艺术走进校园这一块,做得非常有力度。“这些年可以感受到,许多高校青年学生对于古典音乐的热爱愈发明显。高校学生当中也有特别喜爱古典音乐的一部分群体,这也正是古典音乐需要着力抓住的观众群体。”
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为了配合维也纳男声合唱团来沪演出,钱立通过学校给学生进行了一些预热。钱立告诉记者:“在演出之前我们有一些宣传资料给到学校,提前告诉大家这场音乐会的曲目有哪些。因为这次演出的都是单独的曲子,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每一个曲子大概四五分钟,所以一曲结束之后,台下的观众是可以鼓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