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山水间的心灵共振

发布时间:2025-10-27 18:36:04  浏览量:1

艺术大讲堂

2025桂林艺术节

2025桂林艺术节

共设有戏剧、美术、音乐三大板块

艺术大讲堂是戏剧板块的重要内容

本届艺术节特别邀请了

刘敏涛、松岩、松天硕、徐纪周

四位行业重磅人物作为主讲人

为大家分享他们的故事

一起回顾精彩瞬间

艺术大讲堂第一场

刘敏涛

漫谈演员的艺术之路

如何成功塑造角色?演员这个职业能带来什么?10月2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大讲堂在漓江·瀑上酒店观星吧开讲,邀请著名演员刘敏涛作《表演·人生·责任:漫谈演员的艺术之路》讲座,分享个人艺术经历和艺术感悟。

刘敏涛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中国煤矿文工团演员。凭借《伪装者》明镜、《琅琊榜》静妃等角色深入人心,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微博视界大会年度卓越演员等殊荣。她深耕影视与话剧领域三十余年,以细腻精湛的表演功底诠释多元角色。

讲座中,刘敏涛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从表演、人生、责任三个方面,漫谈她的艺术成长之路。刘敏涛说,她17岁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扣开艺术殿堂的大门,高老师讲的第一堂课就是教他们“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演戏”。自此,这句话就像一盏明灯,一直照亮着她的表演之路,也成为她在生活和艺术道路上的座右铭。

刘敏涛用冰块和清水来比喻角色和表演的关系——不同的角色就像形态各异的冰块,角色与表演的交织则如同冰和水相融,演员对待表演的态度就像温度,好的态度可以加速升温冰块,让冰与水更快相融。而演员的初心就像过滤器,可以过滤掉水中的杂质,杂质在生活中表现为欲望和杂念。“我们保护好、坚守好自己的初心,专注角色,专注当下,这样我们才会有幸福感,才会永远年轻、永远热爱、永远热泪盈眶。”

刘敏涛说,作为演员,演戏没有捷径,要用心对待每一个角色,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配角相较于主角的机会更少、台词更少、戏剧冲突更少,要想被观众记住,演员只有更加努力钻研角色,专注当下,专注角色,心无旁骛地投入进去。每一个角色都是独一无二的,像耳熟能详的赵丽蓉老师、吴孟达老师,虽然他们演的大多是配角,却被观众深深记在心里。所以,戏份的多少和表演呈现的人物魅力是不能划等号的。

“如果世界上有时光机,你最想回到什么时候?”这是刘敏涛抛给现场观众的问题,而这也让她联想到自己渐渐老去的父母,泪洒现场。“我想回到父母年轻的时候,看看他们年轻时的模样。”刘敏涛说,演员这个职业让她拥有了时光机,她在演绎父母那个年代的角色时,仿佛看到了父母年轻时的风景、样貌和时光场景。置身那样的场景当中,她是多么幸运和幸福,她感恩演员这个职业,演员给予她的远比她给予的多得多。

回首30多年的演员生涯,刘敏涛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在青年时期就找到了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每一个被观众认可的角色、每一份来自观众的鼓励、每一句来自观众的建议,都是她作为演员继续前行的动力。表演之路永无止境。在这个新技术、新形式不断涌现的时代,演员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永恒不变的就是演员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对观众的感恩之心、对生活的热爱之心、对社会的责任之心。

刘敏涛表示,未来,她将继续秉承“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初心,努力塑造出更多有血有肉的角色,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同时,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让观众们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汲取到前行的力量,愿每个人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一树繁花。

艺术大讲堂第二场

松岩、松天硕父子

分享“京话剧”十年创作故事

秋日桂林,山水与艺术交织成诗。10月25日下午,桂林艺术节“京话剧十年”创作故事分享会在山水公园大草坪举行。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与青年导演松天硕父子携手登台,将十年间于“京话剧”这一创新领域的探索、思考与收获向在场观众娓娓道来。现场座无虚席,观众们在自然的怀抱中,领略了一场传统与先锋碰撞的艺术“思享会”。

从2015年10月首部京话剧《网子》首演,到今年10月25日《戏悟》在桂林大剧院圆满落幕,松岩、松天硕父子带领剧团走过了意义非凡的十年创作之路。十年,八部京话剧作品,两百余场演出,不仅展现了京剧与话剧融合的多种可能性,更见证了京话剧这一创新戏剧形式的成长轨迹。

松天硕在分享中表示,深厚的京剧底蕴是他艺术创作的“根基”。这位出身京剧世家的“90后”导演表示,传统艺术为他构建了完整的审美体系,而作为当代创作者的责任,在于运用这套体系去讲述现代故事。他参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喜人奇妙夜》等综艺节目的经历,正是将戏曲的节奏、身段等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表达的有益尝试。

其父松岩则用“话剧的壳、京剧的魂”来概括京话剧的艺术特色。他认为,这个“魂”不仅是具体的唱念做打,更是一种写意的、象征的美学精神。“十年八部剧,每一部都是探索。”松岩感慨,他们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让“京话剧”这个品牌赢得了越来越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认可。

回顾创作历程,剧团的探索从“梨园三部曲”起步,以话剧结构讲述戏班故事,让京剧元素自然流淌在剧情之中。而《戏悟》的推出,则标志着创作视野从梨园行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在表现缉毒警与毒贩斗智斗勇的场面时,作品巧妙化用京剧《三岔口》的表演程式,在明亮的舞台上通过精准的身段与眼神,营造出“摸黑搏斗”的紧张氛围,让传统写意精神在现代叙事中焕发新生。

谈及创新之道,父子二人强调要在规矩与自由之间寻求平衡。“京剧经过数百年沉淀,形成了一套精妙的艺术语言。”松岩说,创新不是要打破规矩,而是要理解规矩背后的深意,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

“我们希望通过大众熟悉的话剧形式,将京剧艺术的精髓娓娓道来。”在松天硕看来,这种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翻译”工作,而他则致力于做“传统的翻译者”,把京剧这门精深艺术“翻译”成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能够理解和喜爱的语言。另一方面,用话剧引流不是降低艺术水准,而是搭建一座通往传统的桥梁,让古典美学通过现代语汇与今天的观众产生共鸣。

父子二人的分享,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京话剧的创作路径:它既不是对传统的墨守成规,也不是天马行空的凭空创造,而是在深刻理解两种艺术形式美学本质基础上的“化学反应”。这条路,松岩、松天硕父子走了十年,从初期的谨慎试水到如今的成熟自信,他们以其清晰的理念、扎实的实践和一部部掷地有声的作品,证明了传统戏曲在当代剧场中不仅能薪火相传,更能以其独特的美学力量,为现实题材注入新的深度与魅力,开拓出属于中国戏剧的独特表达方式。展望未来,京话剧的舞台必将更加精彩纷呈。

艺术大讲堂第三场

徐纪周

分享从中戏到片场的创作人生

“从1995年到2025年,我这30年最幸福的时间,一是在国图每天看书准备艺考的岁月,一是在大学侧幕条看戏的岁月。它让我从一个朦胧的少年了解了艺术的美丽,也找到了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10月26日下午,2025年桂林艺术节“艺术大讲堂”第三场讲座在桂海碑林博物馆内的龙隐岩举行。导演徐纪周以《舞台是课堂 人生是片场:从中戏出发的创作旅程》为题,与线上线下观众分享了他从艺考到执导多部热播剧的创作历程。

徐纪周是中国内地知名导演、编剧、监制、制片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曾获第6届华鼎奖最佳编剧奖、第18届白玉兰奖最具实力导演奖、第二届中国电视剧年度盛典“年度导演”奖等荣誉,代表作品包括《狂飙》《永不磨灭的番号》《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杀虎口》等。

“这是我第一次来桂林,真的太美了,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在这里拍摄新作品。”讲座开篇,徐纪周毫不掩饰对桂林的喜爱。谈及自己的创作之路,他笑称自己并非能掌控人生的“人生导演”,反而更像是“逃避生活的琐碎,躲进片场追寻热爱的追梦人”。在近两小时的分享中,他细数从艺考碰壁到执掌导筒的点滴,语言质朴却满含真情,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徐纪周的追梦路,始终贯穿着“热爱”与“坚持”两个关键词。他并非出身艺术世家,高中时萌生学习艺术的想法,还曾遭到家人反对。1995年,他第一次走进中央戏剧学院校园,校园里浓厚的艺术氛围瞬间击中了他,“考中戏”从模糊的梦想,变成了必须实现的 理想。

为了这个理想,他曾连续三年报考中戏,前两次均以失利告终。在老师的指点下,他每天骑着车往返国家图书馆,饿了就躲在厕所里啃馒头、喝凉水,把所有时间都用在阅读剧本、观看影片、撰写影评上。那段日子条件艰苦,但他却表示自己的精神世界无比富足。终于在1997年,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成功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1997年,徐纪周终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戏导演系。然而,大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自嘲是“零基础的老大难”,台词老师批评他“北京人说话光动嘴不动嘴皮子”,形体老师则称他的动作是“鸡爪炒虾米”。为了不被“甄别”,他每天早起练功、晚上加练,甚至半夜在形体教室压腿时,还常听到隔壁女厕所传来表演系同学的练歌声。“那么多比你天才的人,比你还勤奋,这地儿我能待多久?”他感慨道。

大三时,徐纪周迎来首次执导机会——为电视剧《中国刑警》拍摄一个单元。可到了片场他才发现,自己空有理论知识,却毫无现场掌控力,甚至无人听从指挥。他坦言那段经历“惨不忍睹”,却也让他意识到“从学校到片场还有十万八千里”。

毕业后,徐纪周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他想起黑泽明在《蛤蟆的油》中分享的经验,开始尝试写剧本,然后像“中关村卖盘的小贩”一样,带着自己的作品四处推销,希望能获得认可。直到28岁,他才终于迎来执导第一部长剧的机会。

如今,徐纪周已创作18部作品。谈及“编剧”与“导演”两种身份的切换,他有着自己的感悟:“编剧工作让我每年都有机会回到国图艺考的岁月,非常孤独,但非常纯粹;而导演工作则要彻底‘打开自己’,像个‘艺人’一样,给所有人打鸡血,带领团队一起完成作品。”

在观众提问环节,有学生问及 “如何平衡艺术表达与观众需求”,徐纪周给出了真诚的建议:“在创作阶段尽量平静,不要受太多干扰,摒弃功利心。至于能不能成功,有没有掌声,有时候更像‘命运的馈赠’。” 他也坦言,当下影视行业面临不少挑战,环境较为严峻,因此更希望年轻创作者能坚守本心:“一定要写自己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说自己内心真正想说的话,只有这样,作品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对于那些同样在艺术道路上摸索的学生,徐纪周更是不吝鼓励:“如果你们真的热爱艺术,没有太强的名利心,那就坚持做下去。因为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只要想起这份热爱,你就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