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九 造神与攻伐——沉默回应下的舆论失控与音乐圈撕裂
发布时间:2025-10-27 21:11:33 浏览量:2
当“刀郎神话”在互联网空间持续发酵,一种畸形的舆论生态也随之成型:一边是对刀郎“五千年音乐第一人”“全能音乐巨匠”的极端吹捧,一边是编造“被打压”传闻、对谷建芬、那英等音乐人展开无差别攻击。更值得玩味的是,当媒体就这些争议事件联系刀郎团队寻求回应时,得到的答复始终是“不会有任何公开回应”,这种沉默被部分群体曲解为“默认”,进一步助长了舆论乱象,将音乐圈拖入非黑即白的撕裂深渊。
传闻伪造:为“悲情人设”量身定制的攻击脚本
刀郎“被主流乐坛打压”的叙事,本质是一套经精心编造的舆论脚本,而谷建芬、那英等音乐人则成了这套脚本里的“反派道具”。
针对音乐泰斗谷建芬的攻击,源于一则流传十余年的虚假传言。网传谷建芬在抵制网络歌曲低俗之风的座谈会上,将刀郎《冲动的惩罚》斥为“网络垃圾”,并带头打压其发展。这一说法被刀郎粉丝群体反复传播,甚至衍生出“谷建芬指使学生那英排挤刀郎”的阴谋论。但事实是,谷建芬早已通过律师函澄清,她从未针对刀郎发表过诋毁言论,座谈会上虽提及刀郎作品,却并未作出“垃圾”之类的评价,相关传言均为恶意篡改与拼凑的结果 。即便谷建芬后来坦言对部分歌词内容有不同看法,也仅是基于艺术理念的正常表达,却被曲解为“行业霸凌”的铁证。
对那英的攻击则更为持久。2007年那英作为评委时“刀郎的歌缺乏音乐性”的评价,被无限放大为“打压草根音乐人”的罪证。粉丝群体刻意回避当时学院派与大众音乐的理念分歧背景——那英的观点实则代表了部分接受系统音乐教育者对“音乐艺术性”的认知,却被包装成“既得利益者对民间天才的围剿”。更荒诞的是,即便刀郎本人早年就对“那英说听他歌的是农民”等传言明确回应“空穴来风”,粉丝仍通过剪辑旧采访、拼凑时间线等方式,持续强化这一悲情人设。当媒体就这些传闻的发酵联系刀郎团队时,对方仅表示“统一对外不会有任何东西(回应)”,并强调这是刀郎和经纪公司的共同态度 ,这种沉默反而让谣言有了滋生蔓延的空间。
这些伪造的传闻形成了完整的叙事闭环:将刀郎塑造成“被精英阶层排挤的民间英雄”,将谷建芬、那英等人刻画成“扼杀天才的行业蛀虫”,精准击中大众对“权威霸凌”的反感心理,为后续的网络攻击积累了情绪燃料。
造神运动:极端吹捧下的认知扭曲
与编造悲情人设相伴的,是对刀郎的极端神化,两者共同构成了粉丝群体的舆论操控逻辑,而团队的沉默更让这种神化失去了纠偏的可能。
在粉丝群体的话语体系中,刀郎被塑造成“全能全知的音乐圣人”。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刀郎精通所有乐器”“作词作曲编曲无一不精”的夸张表述,更有甚者将其拔高至“五千年音乐第一人”“超越孔孟的思想者”,宣称其作品“重塑社会价值观”。这种脱离常识的吹捧,刻意模糊了“优秀音乐人”与“神话符号”的边界——刀郎的创作确实具有独特的民间性与叙事性,但将其神化为“前无古人”的存在,本质是通过极端抬高偶像来强化“被打压更显可惜”的悲情色彩。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造神运动还伴随着虚假信息的制造。有粉丝账号将刀郎线上演唱会126万元的捐款,伪造为“向新疆儿童基金会捐款2600万元”,甚至PS捐赠回执在直播间传播,对质疑者则贴上“抹黑刀郎”的标签进行辱骂。当媒体询问团队是否会澄清此类虚假信息时,得到的依旧是“不会回应”的答复 。这种“用谎言证明伟大”的操作,彻底背离了对音乐的理性欣赏,将粉丝群体异化为围绕偶像的“造神军团”。
极端吹捧与悲情人设形成了奇妙的互补:神化让“被打压”的叙事更具冲击力——“如此天才竟遭排挤”;而悲情人设又让极端吹捧更易被接受——“经历打压仍成就辉煌,更显伟大”。团队的持续沉默,被部分粉丝解读为对这种叙事的“默许”,进一步加固了群体的认知闭环。
舆论围剿:以“护主”为名的行业撕裂
当悲情人设与造神运动铺垫到位,网络攻击便成了必然的宣泄出口,而刀郎团队的沉默姿态,无形中助长了攻击的气焰,最终导致音乐圈的严重撕裂。
这种攻击呈现出明显的“无差别”特征。对那英,粉丝持续在其社交账号刷满“道歉”言论,甚至牵连其过往作品与私人生活,使其长期处于舆论漩涡;对谷建芬,即便老人已88岁高龄且多次澄清,仍难逃“打压后辈”的指责,其为华语乐坛培养人才的贡献被完全无视;汪峰、杨坤等曾对刀郎音乐发表过不同看法的音乐人,也纷纷成为攻击目标,形成了“凡批评过刀郎者必遭清算”的恐怖氛围。攻击手段从言语辱骂升级为人身攻击,甚至出现恶意P图、造谣传谣等违法行为,创下乐坛网络攻击的规模纪录。
更恶劣的是,这种攻击还蔓延至公共传播领域。文旅中国联合刀郎打造的共创视频,因黑粉伪装成“刀郎粉丝”攻击其他文旅单位、编造“官媒看不起刀郎”的谣言,最终被迫下架。当媒体就此类事件是否会约束粉丝行为询问团队时,对方仅呼吁“不要传播与音乐无关的内容”,却未对攻击行为作出任何表态,更未回应是否会制止粉丝的极端举动。这些行为彻底暴露了部分粉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权心态——只要不认同其对刀郎的神化叙事,无论是行业前辈、音乐同行还是官方媒体,都可能成为攻击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刀郎团队并非对所有争议都保持沉默,此前面对“剽窃新疆音乐人作品”等直接涉及刀郎本人名誉的虚假信息时,曾明确发布声明辟谣并报警。但对于粉丝攻击他人、编造打压传闻等争议,却始终坚持“不回应”原则,这种选择性沉默,客观上形成了“只护自身名誉、放任他人被攻”的观感,进一步加剧了舆论失衡。
闹剧本质:沉默纵容下的情绪裹挟与流量算计
从编造传闻、极端造神到攻击同行,这场持续数年的舆论风波,本质是情绪失控、流量算计与沉默纵容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普通粉丝而言,悲情人设与造神叙事满足了其“追随英雄”的情感需求,将对音乐的喜爱异化为对偶像的绝对崇拜,在群体情绪中丧失了独立判断能力。而对部分自媒体与“粉头”而言,这则是一场精准的流量收割——极端吹捧能吸引粉丝关注,攻击同行能制造争议话题,编造传闻能激发情绪共鸣,每一个环节都能转化为点击量与打赏收益。他们刻意煽动对立,却从未真正关心刀郎音乐的核心价值,也无视被攻击对象的合法权益。
刀郎团队的“永远不回应”态度,成为这场闹剧的特殊注脚。这种沉默或许源于“专注音乐、远离纷扰”的初衷,却在复杂的网络生态中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既未遏制谣言传播,也未约束粉丝行为,反而让理性声音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撑。当《罗刹海市》讽刺的“颠倒黑白”在现实舆论场中上演——用谎言攻击真相,用极端取代理性,用撕裂代替包容,那些高喊“支持刀郎”的人,或许早已沦为自己所批判的“荒诞”本身。
音乐圈的健康发展,需要的是对优秀作品的尊重、对多元审美的包容,而非造神运动与舆论攻伐。当刀郎的歌声还在传递人间百态,那些围绕他掀起的舆论闹剧,终究只是互联网流量时代的一场虚妄狂欢。而团队的沉默所留下的舆论真空,终究要由被攻击的音乐人、被裹挟的粉丝与被撕裂的行业生态共同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