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时“的”字怎么唱?
发布时间:2025-10-26 19:06:43 浏览量:1
经常听歌跟练歌的朋友应该知道,“的”字在有的歌曲里唱“de”,有的歌曲里唱“di”,所以就出现了这样问题,“到底该唱的“de”,还是的“di”?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的”字的发音是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的,实际情况还是要结合歌曲的风格、情感表达和字音衔接来判断 ,下面是我的总结,分享给大家。掌握以下3个技巧,就能让“的”字自然融入旋律,成为提升演唱质感的小细节。
1. 艺术歌曲与古典作品
在艺术歌曲领域,无论是《梅花三弄》《杏花天影》这类中国古典艺术歌曲,还是《我爱这土地》这类注重意境的现代严肃艺术歌曲,“的”字多优先唱“di”,这是由作品的核心特质决定的。这类歌曲的歌词往往兼具文学性与韵律感,有的源自古典诗词,有的承载深沉情感,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需要每个字都能清晰传递内涵。“di”的发音比轻声“de”更饱满、更有穿透力,能避免因“de”的弱化导致字音模糊,让歌词的意境和情感更突出。
比如演唱古典艺术歌曲《月满西楼》,若歌词中出现“淡淡的秋意”,将“的”唱成“di”,既能与旋律的典雅感相契合,又能带出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仿佛让听众置身于“红藕香残、玉簟生凉”的秋日氛围中;而在《我爱这土地》里,“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中的“的”唱“di”,则能强化对土地的深情与眷恋,让情感表达更有力量。尤其要注意,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对“的”字发音有不成文的传统,几乎都唱“di”,这不仅是对传统演唱习惯的尊重,更是为了让字音与古典旋律的调式、节奏完美匹配,让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深刻。
2. 流行歌曲与口语化作品
流行歌曲主要以贴近生活为主,歌词大多像日常对话般直白易懂,旋律也更轻快、自由,这时“的”字首选唱轻声“de”,更符合口语习惯,能快速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比如罗大佑的《童年》里的“池塘边的榕树上”,“的”唱“de”时,就像朋友在耳边轻声讲故事,自然又温暖;齐秦《大约在冬季》中“轻轻的我将要离开你”,“de”的轻声发音让句子流畅不卡顿,完美贴合流行歌曲娓娓道来的特质。
要是在流行歌曲里强行把“的”唱成“di”,反而会显非常不自然,就像日常聊天时突然说“池塘边di的榕树上”,会让听众觉得刻意又不自然。毕竟流行歌曲追求的是“唱得像说话一样松弛”,轻声“de”既能保证歌词的清晰度,又能让演唱充满生活气息,符合大众对歌曲“易懂、好记、有共鸣”的期待。
3. 按“的”字前后字音选择
除了按歌曲类型判断,还有一个更实用的技巧,那就是根据“的”字前后的字音选择发音,核心是“让母音转换更顺畅”,减少演唱时的生理负担,让声音衔接更顺滑。具体来说,先判断“的”字前面的字是“开口音”还是“闭口音”:
若前面是开口音(如a、o、e、ai、ao等,发音时口腔打开幅度大),“的”字唱“de”。比如“温暖的风”中,“暖”的韵母是“an”(开口音),后面的“的”唱“de”(韵母“e”),从“an”到“e”的过渡自然流畅,不会出现“卡壳”。若前面是闭口音(如i、u、ü等,发音时口腔收拢),“的”字唱“di”。比如“美丽的风景”中,“丽”的韵母是“i”(闭口音),后面的“的”唱“di”(韵母“i”),从“i”到“i”的母音转换几乎无压力,声音会更连贯。
反之,如果“丽”后面硬唱“de”,从“i”(闭口)转到“e”(开口),口腔需要突然打开,容易导致字音模糊;“暖”后面唱“di”,从“an”(开口)转到“i”(闭口),则可能让声音断层,破坏旋律的流畅性。
最后还有一个细节要注意:无论唱“de”还是“di”,都要避免“过度强调”或“过度弱化”。唱“di”时,不要咬得太死,比如把“di”唱成第一声“dī”,以免字音突兀;唱“de”时,也不要完全“吞掉”字音,避免听众听不清歌词。比如“小小的幸福”中,“的”唱“di”,只需轻轻带出音,重点落在“幸福”上;“简单的快乐”中,“的”唱“de”,要保证“de”清晰可辨,不含糊带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