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大漠日记》:当代学子的青春奉献之歌
发布时间:2025-10-29 04:00:00 浏览量:2
作者:汪守德(总政文艺局原局长)
承德话剧团演出的《大漠日记》,以河北保定学院2000届西部支教群体的事迹为原型,将写实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用充满诗情诗韵的手法,谱写出一曲当代学子坚守信念、不畏艰苦、激情奉献的青春之歌。
主人公们十几年扎根新疆沙漠中的且末小城,克服困难提升且末一中教育质量,他们的故事分散在无数个昼夜中,难以形成一以贯之的戏剧性冲突。剧作采用日记体的形式与手法,即通过一号人物肖莉的主观视角进行记录和叙事,无疑是一种巧妙高明的构思。其好处在于可以透过她内心独白式的抒发,对她所处的这个群体进行切近而真实的扫描和透视,将这群保定毕业生十几年的在疆经历和时光进行提炼、抽取和压缩,遴选其中最为动人的情节和细节,使这一题材的原有样貌、特殊内涵与主题意旨,清晰生动地呈现于话剧舞台之上。
剧作以高度写实性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肖莉、彭一刚、殷中全、周大民等支教老师到达且末一中后的真实生活。遮天蔽日的沙尘暴超出他们的想象,更棘手的困难来自学生。如学生艾木勒,七门功课不及格,上课说话、做小动作、扔纸条,专门和老师作对。阿依加由于家境困难,决定退学回家帮助父母干农活。这些都是摆在支教老师面前的客观现实,是剧作对人物现实处境真实的反映。
剧作正是由此引出一系列感动人心的情节和细节,来表现支教群体扎根且末、忠诚教育的经历:对肆虐的沙尘暴等严酷环境,他们从内心恐惧到弄清缘由再到渐渐适应;他们以负责任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调动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有针对性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戏剧特别表现了肖莉在古尔邦节进行家访,登门了解阿依加的家庭实际困难,为阿依加兄妹申请生活补助,买新书和校服,组织同学帮助他们家春种秋收等,使退学的阿依加得以复学等情节。这些春风化雨般的行动,如甘泉注入学生们的心田,让教学逐步走上正轨。
剧作没有刻意拔高人物,而是平实地反映他们是怎样真心诚意地渐渐融入这片土地,在这里生根散叶、开花结果。剧中用一碗水饺的细节表达出肖莉与彭一刚的爱情,自然而然、循序渐进又那样单纯、质朴和真挚。报纸刊载的支教新疆事迹促成周大民与王霞的姻缘,二人颇具“速成”意味的结合,反映出西部人生的鲜明特征和特有意趣。而肖莉母亲对女儿的牵挂似是随意一笔,却传达出穿透人心的力量,她看着肖莉的照片喃喃自语道:“瘦了,黑了,老了。”其内心的关切惦念之情、痛惜感伤之意溢于言表。这种对人物情感关系的描绘,既是思想所寓的载体,也是引人入胜的看点,在强化剧情的波澜与增加作品的温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十几年中,支教老师没有一个人离开且末,像一棵棵沉默的红柳和胡杨,脚踏实地,把最美好的年华、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在平实的描摹中,观众理解了他们何以成为“照亮当今无数青年心灵和人生旅程的一束火炬”。
剧作还注重对这个题材历史感和现实感的开掘。保定学院前身“红二师”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启钥民智”而表现出的勇于牺牲奉献的责任感、使命感,在“肖莉”们的身上得以延续。彭一刚来自太行山深处最偏僻的小山村,他任村支部书记的父亲对改变乡村教育的渴望,是他决定永远留下来的内在根据和行动逻辑。作为“疆二代”的赵疆校长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且末一中,无悔奉献自己的青春光华,他深知孩子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想方设法把肖莉等人留在且末。剧作借其口道出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及对于老师的迫切需求,这群保定籍的支教老师从赵校长的话语中,掂出了身上的责任与担当,进而化作他们长久地坚持下去的不竭动力。
剧作充满现实主义精神,又洋溢着浓郁的诗意。剧中人物朴实自然、激情澎湃,又是那么令人充满遐想、感到亲切。舞台中央立着的那架高高的钢琴,象征着剧中人物超越艰苦环境、追求梦想的精神。穿插于剧作之中的多首抒情性极强的歌曲,既是对支教老师情感世界的抒发,更是对这群支教者的深情赞美与歌颂。舞美对西部风情简约逼真的再现,使剧作具有了别样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气质。可以说,话剧《大漠日记》呼应时代、生活扎实、艺术考究,达到的出色艺术质量令人惊喜。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9日 1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