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跨越山海,音乐触动中欧观众心弦

发布时间:2025-10-29 10:05:10  浏览量:1

徐 铭 牛靖雯 徐嘉伟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日前,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师生团队赴德国、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举办了多场融汇东西的音乐会、丰富的学术交流和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格,也增进了中国与欧洲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友谊。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师在德国杜伊斯堡玛丽安门剧院演出。

展示中国音乐多彩风貌

内蒙古乌拉特民歌《鸿雁》勾勒中国草原的辽阔意境,《青玉案·元夕》《关雎》唱出中国古典诗词的雅致韵味,《我和我的祖国》传递深厚的家国情怀……在德国杜伊斯堡玛丽安门剧院,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专场音乐会现场精彩纷呈,观众对远道而来的中国艺术家报以热情的掌声。

“中国艺术家的演出不仅给我们带来听觉享受,也是一次文化的对话。”杜伊斯堡玛丽安门剧院经理安德烈·耶施卡说。

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庆祝中欧建交50周年音乐会”吸引了包括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柏林市政府、德国艺术界和学术界代表在内的约200名观众。“中国民歌风格多元,很有魅力”“没想到中国的古诗词还能唱出来”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还主动与艺术家交谈,表达对中国音乐的喜爱。

在中国驻斯洛伐克大使馆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招待会上,当民乐合奏《我爱你,中国》响起,在场的观众被深深打动。这是中国音乐学院“蝶梦飞竹”扬琴艺术团应邀举办的专场音乐会。当天,扬琴艺术团还和中国青年二胡演奏家马可一起演绎了《将军令》《一枝花》《赛马》《映山红》等经典曲目。

一场场音乐会,不仅展示了中国音乐的多彩风貌与深厚底蕴,也拉近了中国与欧洲观众的距离。

斯洛伐克副总理兼环境部长托马什·塔拉巴表示,音乐让两国人民增进理解、彼此走近,也让斯洛伐克民众充分感受到中国音乐的风采。

“蝶梦飞竹”扬琴艺术团在中国驻斯洛伐克大使馆演出。

尝试中西音乐融合表达

此次欧洲之行,中国歌唱家不仅演唱中国曲目,还结合中国声乐演唱特点,对西方经典歌剧选段,如《晴朗的一天》《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饮酒歌》等进行新的演绎,尝试中西音乐融合表达。“中方艺术家对西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又融入了东方审美,这是一场富有创造性的表演。”一位德国音乐人评价道。

这是一次中外音乐的对话,也是一次跨文化的交流。

中国扬琴与匈牙利辛巴龙、斯洛伐克辛巴龙同属世界扬琴家族,但在形制、音色与演奏技法上各具特色。此行,“蝶梦飞竹”扬琴艺术团围绕“乐器同源、文明互鉴”的主题,与欧洲辛巴龙演奏家展开交流。

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丝路琴语——中国扬琴音乐赏析”沙龙上,世界扬琴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李玲玲,从历史沿革、当代发展与艺术特色三个角度,系统梳理了中国扬琴的传入、本土化进程。随后,她与出访团队一起演奏了《弹词三六》《欢乐的火把节》《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等作品。“讲演结合”的形式,使匈牙利观众不仅听到,也“读懂”中国扬琴的艺术语言。

在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表演艺术学院举办的音乐会上,中国扬琴艺术家不仅演绎了《广东音乐联奏》《龙船》等中国传统曲目,还用中国扬琴演奏了斯洛伐克的民间歌曲。

“中国扬琴与匈牙利辛巴龙、斯洛伐克辛巴龙虽然发展路径不同,但音乐语汇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在尊重各自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合奏、重奏甚至共同创作的更多可能。”李玲玲的观点,也得到了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艺术家的认可。

外国观众在中国驻斯洛伐克大使馆观看演出。

拓展教育合作更多可能

清唱歌剧选段、交流观点看法……在德国柏林,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师与德国同仁齐聚一堂,不仅探讨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还通过现场演绎,展示歌曲跨文化翻唱的技巧。

除了演出,本次中国音乐学院出访团队还围绕“跨文化音乐教育”“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民族乐器的当代传承与创新”等话题,在德国、匈牙利、斯洛伐克,举办了多场专题座谈与学术讲座。

在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中国扬琴艺术团系统了解了匈牙利辛巴龙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与实践平台,并提出以互学互鉴为线索,推进两院常态化合作。

“这个提议不仅有利于丰富两国的音乐教育实践,也为世界扬琴家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李斯特音乐学院院长加博尔·法卡斯说。在收到中国艺术家赠送的“蝶梦”迷你扬琴后,加博尔·法卡斯迅速上手,用一段即兴演奏的旋律为双方的交流圆满作结。

“本次赴欧交流,以音乐为媒介,展现了中欧文化交流的深厚基础。”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吴碧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