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2025安庆秦潭湖音乐节攻略②:提前1天来安庆,探寻历史课本中的安庆| 皖美秋日·到安庆,就有戏

发布时间:2025-10-29 22:51:06  浏览量:2

在秦潭湖音乐节的节奏之外

安庆还藏着另一重震撼人心的“B面”

一座安庆城

半部近代史

从新文化运动的惊雷到“两弹元勋”的誓言,从太平天国的风云到红色革命的星火,还有陈独秀父子三人的命运,串联起从思想启蒙到热血革命的壮阔历程;而邓稼先故居里,仍回荡着那个从故乡走出,最终震动世界的名字。

当音乐的声浪退去,不妨切换旅程的频道,走进这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追寻那些曾在课本中闪耀、并深深烙印于这片土地的名字与足迹。

在安庆博物馆二层的近代文明陈列厅,历史课本中那些宏大的名词与变革,终于找到了它们的坐标与模样。步入展厅,仿佛翻开了一部立体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玻璃展柜内,安庆内军械所的图纸与“黄鹄号”的模型,正是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口号最鲜活的注脚;而英王府的资料,则将课本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章节,还原为一段可感可触的峥嵘往事。

在这里,历史不再是需要背诵的考点,而是由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影像构筑的时代现场。您可以近距离观察安徽最早的电报机如何叩响现代通讯的大门,在安徽省第一座自来水厂的规划图前,感受近代城市化进程的脉搏。

踏入独秀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幅气势恢宏的麻灰色花岗岩浮雕墙——《惊雷》。它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高4米,绵延60米,以奔涌的长江为意象,波澜起伏地刻画出陈独秀先生激荡的一生。

视线掠过浮雕,园内汉白玉牌坊上,“民主”与“科学”四个大字赫然在目,这正是新文化运动最核心的口号。当课本上抽象的铅字化为眼前庄严的石刻,那段以《新青年》为阵地,解放思想、唤醒民智的磅礴岁月便瞬间变得可触可感。

“两邓”故居,又称铁砚山房。这座徽派建筑不仅是清代书法篆刻艺术大家邓石如的故居,也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出生地。

故居内陈列着邓稼先生前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和办公设备,这些物品均为其家属捐献的原品原貌。在这里,邓稼先的贡献和奉献精神让你感动。

因曾为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府邸而得名,位于安庆市迎江区任家坡。白墙黛瓦的徽式建筑,太平天国历史与洋务运动印记交织,展览馆有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诞生场景。可以扫码收听 “英王府的前世今生” 语音导览,解锁陈玉成镇守安庆的军事智慧。

这里是一组晚清民居式建筑,文物本体原为南水关“道院”公房,典型的皖江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四进形制,每进面阔三开间,建筑面积854.3㎡,穿枋式木构架、硬山顶、小青瓦合瓦屋面。这里是陈氏两兄弟接受国学启蒙教育的地方,见证了他们少年时期的成长、求学经历。读书处内设“陈延年、陈乔年烈士生平事迹陈列”专题展,回顾两位烈士的思想启蒙和革命之路,缅怀他们短暂而壮烈的一生。

自清末至安庆沦陷,陈衍庶家族聚族而居,陈独秀曾在南水关22号居住,陈延年、陈乔年在此成长。1915年,17岁的陈延年和13岁的陈乔年,一肩布包,一个书箱,离开熟悉而温暖的“陈家大洋房”,挥别乡关,寻求真理,一直到他们血洒刑场,再也没有回过安庆老家。陈独秀从南水关22号出发,走向北京的箭杆胡同,再到上海的老渔阳里。南水关“陈家大洋房”是近代安徽重要的记忆场,浓缩了从清末到大革命时期风起云涌的历史。南水关22号及陈延年陈乔年读书处连城一片,已成为安庆的文化坐标及红色旅游景点。

安庆大南门历史文化特色街的南端出口有一个镇海门, 是安庆古城五座城门之一,因其临江朝南的地理位置而得名。当年以“镇海门门镇海镇海门头镇海楼楼形镇海”,与安庆第一寺迎江寺“迎江寺寺迎江迎江寺腹迎江塔塔影迎江”形成绝对,在安庆流传多年。

日暮时分登上镇海楼西望,落日余晖映照江面,波光闪闪,金鳞片片,另有一番景色,“海门夕照”因此也成为古城最重要的景点之一。

穿行于大南门热闹的街市,空气里弥漫着诱人的食物香气与文创摊位的文艺气息。在这里,你不仅能满足舌尖与味蕾,更能将一份独具安庆风味的记忆,当作伴手礼带回家。

穿行在安庆的街巷,

陈独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

仍在耳边回响;

邓稼先故居里的旧物,

默默诉说着“两弹元勋”的童年往事;

英王府的壁画色彩虽已斑驳

却依然能让人想象太平天国时期的风云变幻。

如果你来了安庆

来这些地方走一走

也许你就会明白

为什么说

“一座安庆城半部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