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从杏坛到上合:话剧里的“和合”之美

发布时间:2025-08-11 11:16:20  浏览量:2

春秋时的杏坛上,和煦的春风轻拂孔子衣袂,弟子们席地而坐;长安城的喧嚣中,热爱中国文化的异国人士怀揣梦想,奔赴而来;上合博览会的展台前,不同肤色的身影争相讲述着同一个名字。这幕时空交叠的奇妙景象,正在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的舞台上徐徐铺展。

8月5日晚,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年度盛典现场,原创话剧《跨越千年的对话》精彩呈现,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让孔子从典籍中走来

“话剧题目源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总在想,若孔夫子能踏着时间的河流来到当下,亲眼看看两千多年间,我们如何逐步实现他最初的梦想,那该多么奇妙。”话剧编导、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陈新瑜谈及创作初心。

这部话剧并非简单的历史剧,而是一场让孔子思想跨越千年,与大唐盛景、当代世界展开奇妙“交谈”的时空盛宴。它采用反向而行的穿越模式,让孔子从最初的梦想出发,感受今天的成就。

全剧以《天地仁和》《朋自远方》《和合天下》三个篇章为脉络,层层解读儒家经典的永恒魅力。“我们要让孔子思想‘活’起来,流动起来。”演出后,陈新瑜难掩激动,“从春秋杏坛的谆谆教诲、周游列国的上下求索,到大唐长安的万邦来朝、文明互鉴,再到今日上合组织各国代表的文化共鸣。这便是‘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穿越时空的力量,是连接古今中外的精神纽带。”

整部话剧的精髓在于“对话”二字。它不仅是舞台上孔子与弟子探讨理想,更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是中国智慧与世界愿景的对话。

无论面对弟子们的迷茫追问、异国求学者的热忱探寻,还是当代各国代表的多元诉求,“和合”与“仁爱” 始终贯穿其中。剧中巧妙设计古今交织的场景,让不同时空的人物仿佛能彼此倾听,共同寻求人类共通的答案。

“这是我首次饰演孔子,内心挑战与敬畏并存。”孔子的饰演者姜凯旋坦言,“我在演绎中格外注重把握孔子的 ‘严’‘慈’‘尊’的特点,努力通过体态的收放和内在情感的表达,让观众感受到一个鲜活、立体的孔子形象。他不是典籍里的符号,而是有温度、有思考的先行者。”

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

当科技光影拥抱传统美学,古老的儒家思想便迸发出迷人的当代魅力。

《跨越千年的对话》通过情景剧、舞蹈、音乐等多元艺术形式,构建起既有文化厚度又具国际视野的儒学传播新模式,让儒家思想的当代生命力跃然舞台。

“情景剧是受观众喜爱的表演形式,我们将音、画、诗、舞编织其中。”陈新瑜在彩排间隙介绍道,“第一幕以荷花、荷叶为意象,铺展和合之美,呼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天地人和之道;第二幕聚焦大唐,用灵动胡旋舞展示‘天下大同、万国共享’的盛世气象;第三幕融入诵读环节,歌、舞、诵三位一体,让礼乐文化的韵律与和合之美的意境交织,引导观众通过音乐与舞蹈的审美体验,提升对儒家思想的深度理解。”

在表现形式上,这部话剧采用“传统美学现代表达”的创新方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的双重感受。

古琴雅乐与现代交响的跨界碰撞,悠扬琴音与激昂乐章交织,仿佛穿越时空的对话;LED动态背景与激光投影的科技赋能,让舞台在春秋杏坛、大唐长安与当代会场间自如切换,逼真而绚丽;深衣儒服的庄重典雅与中亚袍服的异域风情相映成趣,诉说着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溯。”陈新瑜说,“我们让孔子思想沿着古今丝路自由行走,在‘和而不同’的理念下,展现从‘一人之仁’到‘天下大同’的壮阔历程。这是儒学的生命力,也是它的世界意义。”

跨越时空的心灵触动

“感觉孔子就在我们中间,他的思想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力量。”现场观众张女士感叹道。

“它让抽象的和合思想变得具象可感。”烟台机械工程学校的杨依然评价,“千年儒家智慧借话剧焕发生机,与现代舞台碰撞出奇妙火花。我们既能触摸到文化的厚重,又能在愉悦中体会经典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跨越千年的对话》不仅是一场话剧演出,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时空穿越的叙事手法,将孔子周游列国、大唐丝路盛景、现代国际合作三个历史切片有机串联,勾勒出儒学传承发展的清晰脉络。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清晰地展现了儒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精神桥梁。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话剧,让更多人了解儒学、热爱儒学。”陈新瑜说,“让儒家思想不再只是东方智慧,而是与世界接轨,拥有共同的话语和梦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儒家思想所倡导的 “和合”理念,恰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心灵紧密相连。《跨越千年的对话》这部话剧,则如同一座桥梁,让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当孔子遇见今日世界,当古老智慧拥抱当代文明,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