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结婚狂想曲:KPI恋人》导演创作手记
发布时间:2025-09-18 23:01:47 浏览量:3
音乐剧《结婚狂想曲:KPI恋人》
一部音乐剧的真诚冒险|谢昱缇导演创作手记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硕士;北京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理事。
“老舍文学奖”最年轻提名者,“戏剧中国”最佳编剧、最佳导演,北京文化创意大赛一等奖,文化部优秀小剧场剧目,2024“南湖有戏·惠剧展”潜力编剧、潜力导演、连续五年获得北京/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创作者。
代表作品:
原创音乐剧《速记员》、话剧《余生,请多指教》、《米小圈》系列儿童剧、大型沉浸式文旅剧场《重逢街 1958》等。
当“不婚”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中的一种潮流,我们却选择创作《结婚狂想曲:KPI恋人》这样一部看似“逆潮流”的音乐剧,很多人不解,甚至担心这个题材会让观众感到压力、选择回避。但这部作品从不是为了和当下的潮流唱反调,更不是为了给观众灌输“该结婚”或“该单身”的答案,而是想借着舞台这个特殊的“实验场”,直面当代年轻人真实的情感处境——他们并非拒绝亲密关系,反而渴望健康、美好的陪伴,只是在婚姻制度面前充满不安,在“渴望爱”与“怕束缚”的矛盾中反复拉扯。
《结婚狂想曲:KPI恋人》排练照
一百年前,人们还在为婚恋自由奔走呼喊;一百年后,我们早已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却对婚恋话题愈发抗拒。这种转变格外耐人寻味、值得思考:过去的恐惧源于“被迫”,如今的迷茫却源于“自由”。深究背后的原因,社会节奏的加快、性别分工的固化、个体独立性的提升,再加上爆炸式的网络资讯,都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婚恋观。每天,无数或好或坏的情感故事在网上传播,那句“再也不相信爱情了”似乎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
作为身处这个时代的一员,我和大家一样反感“催婚”“催生”这类关乎个人选择的声音,所以《结婚狂想曲:KPI恋人》从不是一部“催婚剧”。我们真正想探讨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婚姻之前的阶段——两个人在建立亲密关系时,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真心?我们希望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和我们一起思考:“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我们到底想要一段怎样的亲密关系?”
在全民娱乐化的当下,我始终坚信剧场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只是一个供人消遣的纯娱乐化场所,更是一个能承载深层思考、探讨严肃话题的空间。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仍有人愿意走进剧场——大家期待在这里找到对生活的理解,获得情感的共鸣。当然,我们从未想过用这部作品“说教”,而是希望能够用“喜剧+音乐剧”的形式,把我们对婚恋、对生活的思考,以轻松快乐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回到这部戏本身,它是现实主义题材,聚焦的是当下真实的社会话题,但故事本身却并非写实。我们刻意将女性在职场、生活中面临的压力进行了放大和夸张,让这些隐形的困境在舞台上更直观地呈现。比如在现实生活里,已婚已育的女性可能会遭遇晋升瓶颈,被认为“会影响工作效率”;而在剧中,女主角张凯艺却因为未婚未育被拒绝晋升,理由则是“个人形象不符合企业定位”。这种看似荒诞的设定恰恰想揭露一个残酷的现实: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歧视,很多时候无关具体原因,只是单纯的“被针对”。无论婚育状况如何,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成为阻碍她们发展的借口,而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戏剧化处理,让更多人看到当代女性面临的社会期待与隐形压力。
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在这个下意识被认为“更适合男性”的职业中,我也曾经历过和剧中女主角张凯艺类似的质疑。面对外界的不认可,唯一能做的,就是和她一样,不断用实力去击退质疑。事实上,很多领域的女性都在面临同样的困境——她们要在情感、家庭、工作中不断平衡,努力寻找自我成长的路径。所以《结婚狂想曲·KPI恋人》看似是围绕“恋爱”展开,实则内核还是一个女性的自我成长,我们想通过张凯艺的故事,探讨女性该如何在复杂的生活困境中与自己和解以及活出自我。
选择用音乐剧的形式讲述这个故事,是经过反复考量后的决定。婚姻的本质,自古以来就带有“交易”的属性——古时候的联姻、和亲,是家族利益的交换;到了当代,也有人为了户口结婚、为了买房离婚,人们在婚姻中不断权衡利弊,让这件本该与爱有关的事,多了几分荒诞感,却又不失仪式感。而音乐剧的歌舞形式,恰好能放大这种喜剧张力:观众可以笑着走进剧场,在欢快的旋律和轻松的剧情中进入话题,最后再笑着走出剧场,心里却留下对生活的思考。 而音乐剧中的宣叙调与咏叹调交织,既能承载故事的“狂欢感”,又能容纳深层的“冷思考”,这正是我们想要的表达效果。
作为音乐剧创作中的另一核心是音乐,此次我特意邀请了音乐人杜凯担任本剧的作曲。杜凯这十余年来一直深耕爵士乐领域,而他创作爵士乐的灵感,最早就来源于音乐剧——对他而言,这次的创作更像是一次“溯源”,从爵士乐中汲取养分,再反哺到音乐剧的音乐创作中。这部剧的音乐风格非常多元:以爵士乐为基底,借鉴了百老汇黄金时代音乐剧的音乐结构与风格,同时融入了很多贴合故事、贴合人物的元素。比如故事发生在北京,我们就加入了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音乐;当剧情推进到南非时,又融入了充满南非气质的旋律,为的是让音乐能更好地服务于情节和人物。
《结婚狂想曲:KPI恋人》作曲杜凯
这部剧的作词是我和杜凯共同完成的,创作过程可以用“变态”来形容。杜凯是一个极度认真且具有学术钻研精神的作曲家,我们这次采用了百老汇黄金时代的歌曲创作方式:先根据每段戏的核心情感,提炼出“核心句”;接着由杜凯为核心句谱曲,确定主要旋律;最后,再围绕核心句和旋律,一点点填充歌词,反复修改、调整韵脚,直到每句歌词都能完美契合旋律和情感。全剧 20 多首歌曲都是用这样的方式创作出来的。这种耗时耗力的创作方式,近几十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甚至是百老汇,都很少再用这么“苛刻”的方式进行创作了。但我们始终觉得,这样“极度纠结”的付出是值得的——当观众走出剧场后,能记住剧中的核心旋律,能想起那些直击人心的歌词,这就是对我们创作最大的肯定。
可以大胆地说:这部音乐剧的音乐非常特别。其中,张凯艺的人物形象十分复杂,她的内心极其渴望爱,却又因为害怕受到伤害,给自己裹上了一层坚硬的外壳,对外展现出强势、疏离的姿态;她对母亲有着误解,对情感生活充满不信任。她在很多场次里的情绪都是矛盾且复杂的,而音乐的抽象表达又难以表现她如此复杂的心境,这就导致想要找到符合人物的唱段非常困难。她的歌曲经过不断修改、调整,连演员都坦言“演唱技术难度极大”。我们都非常期待能够和观众们一起分享和感受,这样一个复杂、多面的音乐剧女主形象。
这部剧里,藏着我对当代人情感状态的思考,其中有我个人的感悟,也有对大众困境的观察。我相信,身处同一个时代的我们,总能在故事里找到共鸣——或许是张凯艺面对职场歧视时的倔强,或许是她在情感中挣扎的模样,又或许是她与母亲和解时的释然。但我始终不想用作品告诉大家“该怎么选”,而是希望把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搬上舞台,让每个观众都能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未被言说的情绪。 张凯艺在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婚育是权利,不是KPI”,既是她对质疑者的回应,也是我们想送给所有女性观众的礼物——我们希望每个女性都能明白,婚育与否是个人选择,不该被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更不该被外界的声音所绑架。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结婚狂想曲:KPI恋人》的精神内核,那一定是:无论结婚与否、恋爱与否、工作与否,首先要学会与自己和解。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选择,只要在当下的阶段能让你感到安心,那就坚定地去做。 我们希望这部轻松幽默的音乐剧,能成为一次温暖的陪伴——当你在情感里迷茫,在生活中疲惫时,走进剧场,和张凯艺一起经历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旅程,或许你会在某个旋律、某句台词里,找到与自己和解的勇气。
期待在剧场与你相见,一起聊聊那些关于爱、关于选择、关于自我的故事。
北京站
2025.10.6-10.8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
2025.10.18-10.19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戏剧厅
石家庄站
2025.10.11-10.12
河北省艺术中心大剧场
9月19日(本周五)11:18分开票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