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生名册》:跨越半个世纪的时代长卷
发布时间:2025-10-27 19:27:50 浏览量:3
日前,重庆人民大厦会堂内,由陕西演艺集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陕西人艺”)打造的话剧《生命册》,在这里为观众呈上了一部“生命的史诗”。
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唯一代表陕西参评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的话剧作品,《生命册》改编自作家李佩甫的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作品,以主人公“丢”的人生轨迹为主线,讲述他从离开家乡踏上大学求学之路,到辗转省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闯荡打拼的故事。剧中,“丢”与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体残疾却极有商业头脑的“骆驼”、扎根乡土扛起村庄发展重任的村支书“老姑父”、供养出三个大学生的“虫嫂”等,共同编织出一幅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变迁图景。
将一部30余万字的文学巨著搬上舞台,并非易事。《生命册》的舞台以极简的视觉设计,构建出一个充满象征意蕴的戏剧空间。3个可移动的木制框架、两个铁制的方块,在舞台上不断组合、拆解、旋转,时而化作无梁村的屋舍,时而变成城市的楼梯与办公室,时而成为人物内心的“囚笼”。音乐也为这部剧“加了不少戏”。富有地域色彩的传统戏曲折射浓浓的乡土情怀,铿锵有力的现代打击乐呼应时代巨变,乐队现场演奏与演员表演相配合,锣与铙的撞击犹如命运在叩门,让观众在“丢”“骆驼”“梁五方”等人的命运之歌中捕捉自己内心深处的回响。
“这部剧让我们与观众一起,共同回望来时的路,也共同遥望未来的方向。”总导演宫晓东说。在他的调度下,舞台上现实与回忆交织,写实与写意交融,演员的表演、音乐的起伏、灯光的明暗,共同构建出一幅流动的“生命长卷”。伴随剧情的推进,有的观众时不时低头抹泪,更有人直接哭出了声。“这部剧最打动我的,是它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一位观众在演出后不由感慨道,“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英雄,更有普通人如何在命运中选择、回归。”
从《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到如今的《生命册》,每一部茅盾文学奖改编作品的背后,都是陕西人艺对艺术品质的极致追求。
“我们在选择改编IP时,始终坚守一个‘铁律’——必须是能与当下观众对话的作品。今后,陕西人艺将继续坚持以‘文学立院’为根本,扎实做好现实主义创作,让更多文学经典呈现在舞台上,让更多观众领略到‘陕派话剧’的风采。”话剧《生命册》出品人、陕西人艺院长李宣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