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吴艳:探寻传统音乐的传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12 17:53:12  浏览量:1

随着秋季学期正式开学,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教授吴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她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戏曲音乐以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等领域的研究,在吴艳看来,南京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气息浓郁,为传统音乐传承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激发了她研究的兴趣和教学的热情。“我会将音乐置于文化、历史和社会语境中进行审视。简单来说,我不仅研究‘音乐是什么’,更研究‘人们通过音乐做了什么’。”吴艳说。

人物专访

扎实研究,构筑淮剧解读网络

吴艳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社科项目多项。在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是吴艳持续多年的研究对象。她对这一地方剧种的研究兴趣始于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导师带领我们去泰州实地调研传统音乐发展情况,当地文化馆邀请淮剧表演艺术家、陈派唱腔创始人陈德林先生表演了一段淮剧。”

陈德林先生细腻多变的唱腔和极富表现力的表演让吴艳深深着迷,激发了她的研究兴趣。“我希望通过研究去回答一个问题:一个地方剧种如何在近现代中国社会中生存、演变与发展。”

她创新性地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戏曲田野调查相结合。在主持的《基于GIS的淮剧地理分布和流变研究》项目中,揭示了戏曲班社分布与方言区、水系网络等地理要素的关联性。

她带领研究生持续调研走访,通过《从“变”与“不变”看民营淮剧团的发展》等论文揭示民营淮剧团的生存智慧。“在调研中,我发现民营淮剧团展现了惊人的灵活性。它们穿梭于农村庙会、城市茶馆、企业庆典、政府‘送戏下乡’等多元演出场域,同一出戏的演出时长、剧情甚至唱腔会根据场域因地制宜,以适应听众的不同需求。”吴艳说。

在吴艳看来,这些研究共同构成了对淮剧这一地方戏曲剧种多层次、立体化的解读网络,为人们理解中国传统音乐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深刻而鲜活的样本。

田野调查,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教学。吴艳会给研究生布置“走向田野”的调查作业,让他们前往夫子庙、甘熙故居、老门东等地,观察一段民间艺人的表演,并尝试分析其音乐如何与周遭的环境、游客的互动共同构成一个文化空间。

吴艳让他们带着三个小问题去思考:首先是听声音,比如旋律、节奏是怎样的;其次是听语境,思考这段音乐是在什么样的场合出现的;最后是听功能,它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哪些人参与其中,他们的感受如何……

像这样的教学实践让不少学生倍感新奇,受益匪浅。

“吴老师要求我们必须长期跟踪一个音乐社团或剧团,参与它们的日常排练、演出甚至经营,这极大增强了我们从现实痛点中提炼研究问题的能力。”正在攻读研究生的杨雨欣说。她的同学何岩在一旁举例:“比如看到传统剧种观众老龄化问题,大家现在会想着去研究‘戏曲在Z世代中的接受障碍与破圈策略’。”

在吴艳看来,这样的“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与生存策略,从而为它们的活态传承找到更有效的路径。

校外授课,做好音乐通识教育

吴艳始终认为,音乐是一门不可缺少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些年,她一直通过讲座、授课等方式,向非音乐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普及中国传统音乐知识。

她聚焦《梁祝》《春江花月夜》等经典作品,通过一次讲座“精读”一部名作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不仅仅是音符本身,也是表达自我、社会与文化的一种方式。

当有学生提出“听不懂传统音乐里的专业术语”时,她会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类比:“散板节奏像散文朗诵那样自由,板腔节奏则像念律诗那样规整。”

针对有学生认为“传统音乐过时了”的看法,她会用国风音乐、影视游戏中的应用案例进行耐心解释。“例如在游戏《黑神话:悟空》中,陕北说书就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

“传统音乐不是化石,而是可被重新阐释、激活的文化资源。”了解到有非音乐专业背景的学生听完讲座后尝试用电子音乐软件重构一段昆曲唱腔,吴艳倍感欣慰。“他们不仅摸索着学会了音乐分析,更成为文化传承链上的主动节点,让传统音乐中宝贵的文化基因能够被记录、理解并鲜活地传递下去。”吴艳说。

文字| 芮天舒

编辑| 祁 绩

设计| 胡欣玥

制图| 鲜曼青

剪摄| 周 韬

校对| 熊向宁

审核 | 梁建恕 顾 军 祁 绩